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十多年来的市场化改革,极大地解放了中国电影生产力,不仅使奄奄一息的中国电影业奇迹般地走向了欣欣向荣,而且还将中国带入了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中国电影已经成为世界电影格局中举世瞩目、举足轻重的力量。在面临加入WTO的挑战时,市场就是最大的政治,失去了市场就是失去话语权。应该说,中国电影的市场化改革成效卓著,甚至可以说在中国文化产业各个领域中起到了破冰的作用

在经过连续12年30%左右的平均票房增长之后,国产电影的年产量已经达到700部左右,年票房已超过200亿,影院观众人次超过6亿,各项指标都位于全球前三名之内。中国电影市场已经从十多年前的小饼干变成了如今的大蛋糕。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观众对电影的需求也开始从最初的“吃饱”转向“吃好”,从要求“够吃”转向“好吃”,部分观众开始不满足于“拳头”、“枕头”、“噱头”这样初级的所谓“娱乐性”,也不再满足于视听奇观带来的感官化刺激,他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希望能够看到更多的不仅“养眼”而且“养心”,甚至“养脑”的电影作品。近几年来,一部一部缺乏艺术创新、完全按照“商业配方”生产的所谓大制作、大场面、大明星的古装武打动作片纷纷败走“滑铁卢”,而像《中国合伙人》、《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当北京遇上西雅图》、《一代宗师》等影片,或者因为唤起观众情感共鸣,或者注入艺术的审美关怀,反而得到更多观众的喜爱和好评。即便是《一九四二》、《桃姐》、《观音山》、《白日焰火》、《青春派》这样一些体现鲜明的艺术个性和严肃的创作态度的相对“沉重”的作品,虽然在票房上没有大红大紫,但是也获得了以往难以想象的票房成绩,满足了相当一部分观众对电影的多样化需求。这至少证明,随着电影市场的扩大,观影频次的增加,电影观众已经越来越成熟,或者说电影观众越来越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电影观众的观影水平也在逐渐提高。在市场化大背景下,观众的成熟,是电影创作成熟的基础,而电影创作的成熟,则必然走向电影文化的多样化、分层化。

其实,不仅观众开始越来越不满足于粗放的电影娱乐,越来越多的电影人也开始意识到电影创作应该肩负的更多的文化责任和社会责任。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会上,导演们投票集体决定,本年度最佳电影、最佳导演两个最重要的奖项空缺,他们试图用这种方式表明对当前创作状况的“不满”和“反省”。一些导演表示,前一阶段热衷于为市场拍摄电影,的确为挽救中国电影市场、激活中国电影产业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当电影的列车已经轰然启动之后,他们希望能够为电影提供更丰厚的营养,担当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更多责任。这表明,越来越多的电影艺术家相信,对于电影来说,票房诚然重要但并不唯一,电影娱乐性诚然应该但并不止于娱乐。如果说电影是生意,那也应该是有文化的生意。电影人的这种自觉反省,应该说也正因为电影市场的繁荣给大家带来了转变的信心。尊重生活、尊重艺术、尊重艺术家的良知,必然会带来电影创作“万紫千红”的多样性,带来电影创作从商业对美学的强暴转向商业与美学的联姻,电影题材、类型、风格、样式、创作态度、文化价值观因而会体现出更鲜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从而与当今这个急剧变化、极富差异的转型社会相适应。最近,张艺谋的新片《归来》,一改他过去十年的过度商业化的视听炫耀,体现出难得的历史诚意和美学诚意,似乎正是电影人这种“自觉反省”的转向信号。

电影的多样性,当然是建立在对市场的尊重、对观众的尊重基础上的。没有观众的多样性,就是创作者的自娱自乐,一切所谓的“引导”、“陶冶”、“提升”都不过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所以,无论是商业类型片、不同风格的文艺片,或者所谓的主旋律电影,创作的多样性如何找到与观众需求的关联,多样性如何引起观众的共鸣,都是创作中必须正视的问题。当今中国,从生态环境到心灵世界,从历史认知到现实观照,从社会认同到个体生存都面临着许许多多大家所关心、关注、关切的领域、题材、问题,都体现了人们某种寻求沟通、共识的强烈愿望。从这个角度说,电影人的社会责任,并不只是电影人自身“悟出来”的,更是时代赋予的,是时代变化的急迫性倒逼出来的。电影人,必须做出自己的反应和回答,即便我们还不能在一种充分宽松的状态下创作,但是艺术家已然不能回避现实的要求。

我们应该意识到,市场化并非必然是电影文化多样性的天敌,相反,如果我们能够支持、鼓励和善于管理,市场化反而可能成为电影多样性的土壤。美国电影产业早已完全市场化,但一方面可以产生《指环王》、《哈利波特》、《变形金刚》这类高技术、高奇观的商业娱乐电影,另一方面也能出现《阿甘正传》、《幸福来敲门》、《林肯》、《为奴十二年》等众多主题严肃,充满人文关怀的优秀作品。因此,在电影走向多样化的时代,如何为电影创作提供更加宽松自由的创作环境,如何通过电影政策和电影批评去营造更加鼓励创新的开放体系,如何推动电影观众、电影创作者、电影产业链各相关环节在文化多样性上达成更多的共识,如何为电影创作的多样性提供更有利的市场支持和引导,都是中国电影是否能够从市场繁荣走向创作繁荣的重要条件。

电影市场的蛋糕已经越来越大,如何让蛋糕的味道越来越好,应该是目前中国电影发展面临的新使命。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说,前一阶段中国电影为“市场是最大的政治”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那么现在,“多样化是市场改革最大的红利”则应该成为我们面对的新考题。(本文发表于《人民日报》2014年5月13日时,有所删节)

话题:



0

推荐

尹鸿

尹鸿

65篇文章 4年前更新

传媒学者,影视传播研究者,教书匠。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