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18年,虽然中国电影产业遭遇了一些意料之外和意料之中的冲击,似乎让人感受到一丝寒意;然而,这一年,却是国产电影的创作大年,从年初的《无问西东》到岁末的《无名之辈》,还有《我不是药神》《红海行动》《邪不压正》《影》《找到你》《江湖儿女》等一部又一部影片相继成为市场热点和评论焦点,大多数作品都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积极评价,甚至像《无双》《唐人街探案2》《悲伤逆流成河》《西虹市首富》这类类型化商业电影,也在叙事水平、类型意识、视听风格上有了新的升级。而《地球的最后一夜》等艺术片,《四个春天》等纪录片也为这一年的国产电影提供了多样化空间。特别是一批现实主义创作风格或者具备现实主义美学特质的影片,不仅反映现实的深度有所强化,而且艺术表现的完整度和观众的接受度也都得到明显提升。经过十多年电影产业改革的积累,生产者和创作者们更加自觉地摆脱“市场的奴隶”,更加自觉地尊重电影规律和创作规律,而观众也更加有意识地面对商业营销的操控,更加自觉地选择那些适合自己的优质电影。从这个意义上说,2018年是一个中国电影的大年,也是一个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创作的大年,甚至也可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的成果之年。
 
2018年,的确是中国电影的一个大年,以至于我们在举荐本年度10部优秀影片的时候,往往会陷入遗珠之恨的犹豫中。应该说,在遭遇产业寒流的2018年中,我们看到了国产电影创作难得的暖春。这一年里,现实主义作品成为最具标志性的现象,从《我不是药神》《无名之辈》到《无问西东》《江湖儿女》,这些注定都是年度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标志性作品。在社会经济剧变和价值观念多元之际,许多电影还力图用寓言体故事传达更大的社会空间、历史容量和人性关怀。不论是指向历史的《邪不压正》还是探讨人性的《一出好戏》,都展示出电影艺术和时代精神之间的互文性,展示出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实践的独特社会功能。商业类型电影的制作升级,艺术创作的多样化探索,乃至于《风语咒》《美食大冒险之英雄烩》这些更贴近主流观影群体的动画电影,《生活万岁》《一百年很长吗》等现实题材的纪录电影,都让2018年成为中国电影的丰收之年。也许,若干年后我们会比今天更怀念这一年电影创作的意义和价值。
 
国产电影的丰收,当然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国电影经过产业化改革,扩大了市场规模、强化了经济实力之后的结果,没有市场蛋糕的做大,我们很难想象电影的多样化会成为可能;没有市场对观众的培养,我们很难想象观众会如此迅速的扩大规模和提升观影水平;当然,它也是中国电影人在经历了商业化大潮洗礼之后对电影功能、电影使命重新认知的结果,越来越多的人在市场化进程中意识到没有商业的电影是不行的,而只有商业的电影同样也是不行的,电影是生意同时也是一门艺术,甚至艺术性思想性在商业性的基础上有着更为珍贵的价值;同时,它也是社会各界和电影宣传管理部门逐渐认知并尊重电影规律、电影价值的结果,从而给予了电影更大的题材空间、创新空间和表达空间。电影在2018年,是改革所带来的厚积薄发的必然结果。因此,我们有理由期望中国电影保持一种良好的发展态势,在产业风波的冲击下,用内容的出色表现,渡尽劫波、柳暗花明,推动中国电影迈向新的高度。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中国电影发展的共识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古人说,“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对于电影同样如此。我们是否能够在法律框架下、在核心价值的引导下,保持、甚至扩大电影创作的题材和表达空间,是否能够排除那些违反艺术规律的过度政治化和过度道德化的电影解读带来的舆论压力,是否能够正确处理好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的协调关系,是否能够前瞻性地估计到电影观众的多样化和审美进步,是否能够满足观众对于美好生活和优秀电影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是否能够在表现“现在”的现实和“应该”的现实上达成有机统一,是否能够在个人的喜怒哀乐与大众的共享情感上创造出真正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决定着中国电影的走向。中国电影未来的一切不确定性,都确定地依赖于电影行业各相关者——管理者、创作者、经营者、评论者——以及电影观众对于电影共识的认知和坚持。
话题:



0

推荐

尹鸿

尹鸿

65篇文章 4年前更新

传媒学者,影视传播研究者,教书匠。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