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下文为近期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的影视大讲堂主题发言录音整理的部分内容,供参考。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贺岁片刚刚落下帷幕,实际上很多东西可能还来不及反思,下面的发言可能观察的成分会比较多,反思的成分比较少,也特别高兴给我这么一个机会,跟各位老师同学一起来分享或者来分析一下当前贺岁片或者贺岁档的现象。

我今天集中说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贺岁档现象观察,主要是客观一些现象和数据。第二个谈今年的贺岁档文化现象。我看了一下,上次大讲堂已经讨论过《泰囧》,但是我想那次《泰囧》更多的还是从创作角度分析,我今天也会结合作品来谈谈,屌丝文化现象。今天我自己在微博上也公布了一下,这个主题。我想谈谈屌丝文化如何体现在贺岁电影中,为什么会产生这么重大的影响。第三个我要谈谈贺岁档电影的多样性和观众的分化现象,最后谈一点对未来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些思考,大概是四个方面问题,争取在半小时左右结束。

第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贺岁档其实是我们从香港引进过来,香港可能是从圣诞片引进过来,从圣诞档引过来。内地从1997年的「甲方乙方」到现在差不多15年左右的历史,经历了从贺岁片到贺岁档到如今的贺岁季的演变。最早的本土贺岁片就是冯小刚每年的一部喜剧片。贺岁档开始于2005年前后,贺岁期间大概有两到三部有影响的商业电影。比如说像《投名状》跟一部冯小刚电影同时出现在一个档期。当时大家都还很怀疑,同样一个档期出现两部商业大制作电影能不能够被市场接受。从那一年开始,发现贺岁档期已经完全可以容纳两部以上的超级电影。到现在这两年,我们都把它叫做贺岁季,今年我们统计的贺岁季有多少时间呢,大概88天,基本上是3个月一个季。88天放了62部新片,这62部新片创造了62亿电影票房,平均每部电影1亿,月均超过20亿电影票房。去年全年月均票房大概在14亿人民币左右,总票房是173亿。但贺岁档明显高于其他放映时间平均30%以上,在88天当中出现了两部超过10亿票房的国产电影,这是过去不能想象的事情。一部电影票房就高于10年前市场化改革初期的全国所有电影的票房之和。2002年我们8亿票房,进口电影和中国电影加到一起。经过10年的改变,不仅有两部过10亿的电影,62部电影当中12部超过1亿票房的。2008年之前,全年也没有到过12部电影能超过1亿票房。这个数据反映的是什么呢?这说明中国电影市场的的确确被培育出来了,而且中国电影观众的观影兴趣和热情高涨。62部电影创造62亿票房,表述了电影市场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其实去年电影票房的走势如果不是对进口影片的配额、档期和发行有所限制的话,暑期档也会出现月票房超20亿的高峰,去年我们市场的吞吐量完全能够到200亿票房。

过去几年我们市场通常有两个电影票房高峰,一个是暑期档,一个是贺岁档。早一年暑期档的票房总量甚至高于贺岁档,但是2012年整个暑期档跟第一季度,二季度相比,几乎没有明显改变。大家也都知道,主要原因是因为影片供给不足,整个暑期靠《画皮》支撑了几乎两个月,由于没有进口电影,又没有能够替代《画皮》的国产电影进入市场,整个暑期档非常疲软,损失不少于20、30亿。大家预测说,今年的中国电影,如果影片供给正常的话,肯定能过200个亿。市场已经完全有这样的消费需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市场需求是旺盛的,现在关键是供给,就是有没有足够影片供给给这个市场,如果能够有效供给,中国电影产业良性发展是可以预期的。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贺岁档市场观察。

第二,贺岁档影片风格类型的多样性。今年贺岁档有62部影片,显示给我们特别可喜的一点,就是影片类型的丰富性和观众趣味的多样性、多层次性,这一点是前所未有的。早些年贺岁档,基本上靠几部纯商业性电影堆积起来票房规模,但是这一年62个亿的票房却来自一批差异很大的影片。尽管有很多人说《一九四二》不到4个亿,《少年派》不到3个亿,觉得很遗憾,但大家知道这3个亿4个亿放到前一年都可能是票房冠军和亚军。这个观众规模意味着我们已经有过去几年积累下来的观众,完全可以去接受这些艺术品质非常精良,而且商业趣味没有那么强烈的多样化的带有不同艺术探索和社会思考的电影。其实虽然看起来好像冯小刚失去了他票房冠军的位置,但是我觉得恰恰是这些电影让我们意识到中国电影观众的变化和成熟。

实际上在全世界这种优秀的,在思想性、艺术表达和个人表达上比较突出的电影,要想跟什么《变形金刚》、"007"这种电影去比,是很难的。不仅是在中国,全世界都这样。但是我觉得中国市场非常可喜,就是这样一些电影也仍然有可观的观众群。《少年派》在中国市场赢得的结果比美国市场上都可能更好。这说明中国电影观众在成熟,而且这个成熟不仅容纳了不同的电影,而且观众中有相当规模的人群去看了不同的电影,包括《一代宗师》、《少年派》、《一九四二》等。我们不能期望今天刚刚培育起来的观众全部都能够接受这么一些电影,但是我觉得有几亿观众票房的规模已经非常了不起。毕竟大家都知道,5年以前我们一年的观众人次才一亿多,到去年我们达到了接近四亿七千万,短短几年时间扩展了3倍的观影人次规模,你不可能指望这些刚刚回到电影院看电影的人就已经能够接受一些品质很高,商业气息没有那么足,有自己的艺术个性的电影。媒体爆《悲惨世界》票房不行了,其实我前天去看《悲惨世界》的时候,发现影院里面大厅还是基本满座。而且出来大家从影院出来都赞不绝口。这说明中国观众群的确在成熟。甚至有些观众反而对《泰囧》受到欢迎感到不解,觉得中国人素质太低,上升到民族素质的这个高度在进行批判,觉得看《泰囧》简直是丢中国人脸。当然《泰囧》并不是这些批评者所认为的那样低俗。中国观众也是多样化的,这为中国电影的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而且我特别觉得可喜,一些很有成就的导演愿意去拍自己喜欢的和愿意表达的电影,而不是去拍仅仅只有投资人感兴趣的电影,我觉得这体现了艺术家对市场对观众一定程度的信任,就像冯小刚虽然在票房上也有一些失落,但总体上来讲还是体现了他们对观众市场对社会的信任。

观众的多样性还体现在不仅接纳了不同电影,而且表现出对同一部电影完全不同的评价。《一代宗师》,包括《少年派》都引起了完全不同的评价。《少年派》因为是李安拍的,批他的人多少心理犯点怵,没那么有底气,但事实上刚刚看完《少年派》的时候,有好多人说这电影看不明白,觉得这个电影拖沓,觉得李安故弄玄虚。当然这种意见很快就被压倒了。对李安的赞美声音让批评成为了沉默的螺旋。毕竟李安有光环在那儿,批起来不容易找到共鸣,容易让自己变成少数派。

《一代宗师》引起的反响就更典型了。大家知道《一代宗师》,有人说他是上了天,说看出了中国文化、中国文人、中国文心,中国文人情怀全部体现到了放到了一代武师身上。人们对里面的中国美学、影像美学,特别的关于水、关于雨、人和心之间的对应,很多人做了精细阐释,认为这边是很多年没有看到的中国文人电影,是中国美学电影的集大成,喜欢的人自称看了四五遍。但是说这是王家卫一生最大败笔的也大有人在,很多人批评一代宗师完全是在那儿装小资情调,装文人情调,说里面故事前后不搭,然后当然还批一些商业元素,小沈阳、赵本山啊,认为这基本上是十年磨下来大杂烩。这种评价情的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文化差异性,体现了观众趣味的多样性和变化。我恰恰觉得这是中国电影的希望,如果就是一种声音,一种判断,中国电影事实上是很容易走上偏路。

电影价值观的多样性也反映了今天中国社会的多样性。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的中国这样,从政治思想到道德思想,到美学思想都有如此巨大的分裂和差异,而且中国这种分裂和差异甚至势不两立。中国文化有个最恶劣的缺点,就是长期培养的大一统霸权性,非常不允许差异。其实,我们俩之间不同,我认为这电影好,你认为这电影不好很正常,但是中国往往会出现,当我认为不好的时候,我一定要去借用组织,借用政治权利来干预一个我不喜欢的东西。这之前从《色戒》到《让子弹飞》全部都有这种现象。当我不赞成、我不喜欢一个文化作品、一个艺术作品的时候,常常寄希望于去向权力要某种尚方宝剑来压制和排斥我不喜欢的东西。所以,在文化上在批评上我们也需要民主作风,我可以不喜欢你的电影,可以不赞同你说的话,但是我要捍卫你拍这样电影的权利,捍卫你说这个话的权利。多样化对整个文化的建构有好处。观影趣味的多样性也体现在最近对《悲惨世界》的评价。《悲惨世界》仍然有一些人觉得很不好,但是有的人觉得很好,有的人说要看很多遍,看的热泪盈眶,但是有的人说这电影看起来很沉闷都睡着了。我觉得这不奇怪,恰恰体现了我们这个贺岁档越来越多样化的文化包容。

第三点,是怎么来看本土贺岁档期所体现的本土电影文化。今年可以说是"喜剧当道、屌丝逆袭"。喜剧当道其实很正常,大家都知道贺岁片档期基本上都是喜剧片有非常好的观众界面,一方面是这个季节大家辛苦了一年总得乐一乐,总得开心开心,总得更好抒发释放一下一年下来的郁闷;另一方面也包括长期形成的贺岁档期的一些观影习惯。当然更重要的是,喜剧文化历来是本土文化跟好莱坞文化对抗的一个重要工具。因为大量的喜剧都依赖于本土的社会互文性和语言的互文性,社会和语言的互文本通常在一个他国语言和他国文化当中,是很难表达和理解的。喜剧文化在这一点上拥有跟好莱坞对抗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你不需要多高的制作水平,但是你只要很好的跟社会达成了互动,达成了社会认知的互动,就容易赢得观众认可。从这一点来讲,喜剧历来是各个国家跟好莱坞对抗的主要工具,而且通常是见效的,因为好莱坞的喜剧作品在这一点上很难替代各个国家自己的喜剧文化。但是要拍类型片、拍枪战片、拍动作片、警匪片、科幻片,好莱坞都非常容易替代你,但是只有喜剧文化很难替代。

即便过去一段时间中国人都不爱看中国电影的时候,冯小刚仍然能够一花独放6、7年。那几年整个一年,中国观众不看中国电影,除了冯小刚的电影。一部冯小刚电影占了国产电影全年票房总收入三分之二。所以那个时候冯小刚会说,我要不拍电影,中国观众看什么呀,他在金鸡百花电影节上这么讲。但冯小刚就一直获不了奖,因为他太得罪人。实际上到今天我们讲喜剧电影也很难被好莱坞电影替代。

但今年的贺岁喜剧有了新的特征。前不久冯小刚发了一个微博批屌丝,说我没看见一个民族有自轻自贱到这程度的。他说这屌丝,我怎么就想起三个字了JB毛。你说别人贱也就罢了,你还自轻自贱,不以屌丝为辱,还以屌丝为骄傲,到处炫耀。他还借外国人的口吻说,在西方国家,如果你真的是屌丝,我们也不能说你是屌丝,因为我们要尊重你,只有中国人才把屌丝天天挂在嘴里,就跟把那三个字挂在嘴上一样,还自以为得意。我看了一下五万多条转发,六万多条评论,去掉一万搭车在上面做广告的,大概也是五万条左右的评论,大部分评论都认为冯小刚因为你不是屌丝,你开始否认我们这些屌丝人的命运和心情,所以跟冯小刚吵起来了。当然,冯小刚的批评我从潜意识角度看可能与《泰囧》有关系,冯小刚好不容易拍了一个让大家牢记历史的电影,结果只有不到4亿的票房。而他拍了一个屌丝电影弄出来12个亿,多少会有一点不平衡,当然我这也许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是这也说明屌丝现象成为热点。屌丝文化,不仅是今年的贺岁档,也包括上一年从1111光棍节开始的也是贺岁档的《失恋33天》,都在逆袭观众。

所谓屌丝,就是对缺乏上升通道,自轻自贱,自甘下流,不仅居于下流,而且自甘下流的所谓人群的描述或者自述。他们甚至天天把别人吹捧成女神,《失恋33天》就是最典型的,一个男人然后把自己打扮成跟女孩子一样,勤奋的做家务,照顾女生,在帮助她的时候抚慰自己,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从《失恋33天》一直到《泰囧》,一定程度上都是屌丝文化的体现。《泰囧》的这三个人,徐峥、黄渤包括王宝强这三个人物,是三个看起来不同阶层的个体,一个是无知识,无文化,看起来也无大脑的阶层代表,王宝强所扮演表的就是这种非常草根的,没有接受过良好教育的阶层。另外一个就是过去看起来是中产阶级的人群。早些年我们还在写职场文化,还在写《杜拉拉升职记》,在《杜拉拉升职记》这种职场文化中,那个时候白领还是社会精英,他们见面都叫对方英文名字,互相从不叫中文,然后面对都是外国老板,讨论的都是加薪升职,关心的都是到哪儿去购物,到哪儿去旅游。那个时候我们还会觉得中产阶级是一个高于民众之上的阶层,会觉得有一种自豪,有一种骄傲,是一个特殊族群,拿的薪水比别人高,政治地位虽然很低但是消费地位很高,别人买不起的东西他能买得起。但是,最近两年,整个文化发生巨大改变,不仅王宝是屌丝,徐朗也成了屌丝。这就是最近我们社会学、政治学一直在研究的一个问题,中国的中产阶级都发现自己在奔向下流社会。不仅没有上升通道,而且都在普遍下沉。在一个拼爹、拼娘、拼资源、拼关系的年代里面,中产阶级没有安全感,觉得自己辛辛苦苦争的东西转瞬即逝。徐峥所表现的状态,就是一个中产阶级屌丝,这是过去没有过的,过去我们认为中产阶级是社会精英,那个时候白领文化我们一度还是这个社会当中大家羡慕的东西。但是从《失恋33天》开始,看电影的主流人群白领阶层、中产阶级开始自认屌丝。

屌丝心态的流行不是偶然的。首先,在经济上,这些年经济危机、物价飞涨,收入增加与房价涨幅完全不成正比。下沉的趋向非常明显。第二个下沉倾向是因为政治地位的下降,过去我们会觉得政治跟我们没关系,而且会觉得我参不参与政治别人在参与。但是随着管制的增加和新媒体的传播,大家发现政治越来越影响日常生活。户口房子政策突然刚性,今天限我们的车,明天限我们的号,都直接影响中产阶级利益,但是所有的中产阶级在这些问题上都无能为力,想限我的号就限我的号,想一周限三天就限三天,想限一天就限一天,中产阶级对它无能为力。中产阶级,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到对整个社会政治的无力,他想参与没有办法,任人宰割。政治上的无力和经济上预期下降,导致了屌丝文化的普遍化,尤其是在中产阶级社会当中蔓延,这也是为什么泰囧赢得这么多人喜欢的社会心理根源,其实从《失恋33天》到《泰囧》都体现了这种屌丝逆袭的状态。这种屌丝喜剧文化呈现,跟冯小刚很不一样,大家知道冯小刚的电影中,葛优虽然也是喜剧人物,甚至是一个底层小人物,但是他是一个不败的小人物,就是在冯小刚电影中的葛优,在精神上一直是不败的,他永远就像王朔和冯小刚自己一样,有精神上的优越感,不管他地位多么低,但是他都在嘲笑这个社会嘲笑别人,在精神上处于不败之地,无论他在实际生活当中多么困窘。但是到了屌丝文化当中,或者我们今年看到的喜剧当中,你会发现他的结果都是不胜的,所有人都不是胜利者。《泰囧》的喜剧都不是因为他跟别人不容而是,别人对他不容,他想得到东西得不到,然后一直在困境中挣扎。所有都是困境你摆脱不了,最后结局的解决都是放弃,回到你自己,放低欲望,减少欲望,回到自己老婆那儿就完了,这事就解决了,最后把那个合同不要去签了,还是回去老老实实过日子。最后满足一下成就感,好歹我是中产阶级,王宝这个屌丝的梦满足不了,我还可以帮王宝满足一下屌丝梦。这一批作品,主人公不再是胜利者,在精神上也不胜。「新周刊」去年出了一期屌丝专集,用了八个字作题眼,"精神胜利,自轻自贱",就是用自轻自贱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无奈和无力感来创造跟社会的共鸣,这应该说是这些作品能够得到广泛认可的很重要的原因。现在流行说,白富美、高富帅,说自己是矮穷挫。过去说自己矮穷挫的时候,你会觉得很伤自己,现在说自己矮穷挫的时候,你觉得我骄傲,我自豪,跟「春晚」那句台词一样,颇有屌丝味道。我虽然这样,但我骄傲你怎么着?现在一些人遇到问题、遇到外在矛盾我们解决不了,经常会自我解嘲说,"我给你跪下了"。这在微博上、在网络上大量的使用,就是我们现在用作贱自己来自我精神防御。我放的比你更低你就拿我没什么办法了。这种文化,这种蔓延,现在成为一个传染,也影响到性别认同。现在男孩子越来越不太像男孩子,男孩过去高富帅,偏偏我不高不富不帅怎么办,那我就做家务,把饭做好,天天照顾女孩子,把照顾女孩子当成事业,然后照顾得你都烦死我,然后你觉得你好的一塌糊涂还能怎么不满呢?这不是性别歧视,我只是说他的这种身份置换和改变,导致了越来越多人去认同自己的矮穷挫定位。这构成一批喜剧作品一些共性。

在冯小刚时代,葛优是第一个个人主演电影票房超过10亿的演员。但是去年有一个演员票房累计也超过了20亿。这个人就是黄渤。他整个贺岁档三部电影,一个是《泰囧》,还有一个就是现在正在演的《西游降魔篇》,还有一个就是《101次求婚》。三个电影加在一起将近30亿票房,他是第一个超过30个亿票房的喜剧演员。但黄渤的一大特征,就是整个一屌丝像,所有的样子、状态、身份、说话方式,甚至身形他都会故意摆出把自己放的很低的状态。跟葛优还真不一样,葛优经常把脖子一横,眼一冷,充满着对别人嘲讽和嘲笑,葛优是典型的王朔和冯小刚化身,你看冯小刚虽然长的也不是很漂亮,但是也有一种凶光,有一种蔑视,但是黄渤已经基本没有了,所以你会看到,屌丝文化兴起之所以引起社会广泛反响有他文化根源,他触动了很多人内心,包括女孩子们看到这群男屌丝们的狼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某些优越感,所以整体来讲,这个文化应该说是很重要社会现象。

每个时代都会有一些年轻人或者一些社会地层的人找不着位置,我刚才讲葛优是一个时代,但那是一个我们在精神上还觉得自己很富饶的时代,在美国也有所谓垮掉的一代等等,其实都有屌丝性。但那时候「邦迪克莱德」这样的电影还带有一定悲剧性,所有悲剧都有建设的渴望,所有的悲剧都有对未来的渴望,但是在现在的屌丝文化当中,都带有从社会回到自我,回到自我调整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屌丝文化确有一定的消极性,这也为什么一些中年人看不惯屌丝文化的原因,包括冯小刚对这个词反感,觉得你们这么年纪轻轻干嘛就自认屌丝,自甘堕落,不仅是自居下流,而且是自甘下流。当然,任何一种文化都存在合理性,所以他是这个时代某些社会氛围的共同传达。

但是我觉得更可喜的是,我们还是看到了电影当中的一些新气象,这种新气象就是我刚才讲到的多样性。比如说,像《一九四二》,《一代宗师》包括像《少年派》这样的电影,虽然一开始还是有很多人可能不接受,但是通过评论、微博等社会化媒体,逐渐影响到更多的人。我们这个社会在接受一些深度文化的可能性上,由于媒体环境改变,评论所发挥作用比过去想象要大要好。我看了一下《少年派》和《悲惨世界》的排片,他们俩的排片一开始排的不高,但恰恰是社会化媒体的传播又使它后来又起了一个个高峰。《悲惨世界》也一样,首周末票房很不理想,然后大家在微博上推广,周末排片量又回升。排片状况说明现在评论其实对观影的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认可比如像《少年派》所表现人性的善与恶的较量,表达的关于信念、关于人生与信念关系的传达,甚至开始因为《少年派》去了解圣经文化,宗教文化,越来越多人受到这种正能量的文化影响。《悲惨世界》几乎很多人看了以后给他正面传达以后都会影响别人,不仅可能很多人去看音乐剧,而且关键我觉得《悲惨世界》最震撼的还不仅仅是艺术,而是作为文艺复兴之后西方一部经典文学名著所传达的人文主义价值观、人道主义价值观。中国现在正在需要重新补这个课。我们一百年来,启蒙教育每次都半途而废,人道主义每次都半途而废,但是这一次我们会发现,它不是一个政治运动的形式,而是一个文化运动形式在悄悄渗透到人生活当中去,所以实际上很多人说看「悲惨世界」看的热泪盈眶,并不是说这个作品当中的某些情节多么打动人,而是因为这个作品当中表现的某些情怀,看到"人民在唱歌",看到"在那个路障的远方,是否有我们渴望的世界?",大家听到这样的音乐、看到这种同仇敌忾的人道主义力量的时候,大家被这种精神感动,这是一种正面价值在电影中的传播,电影超越了娱乐的价值。

所以,用《悲惨世界》的片段作为我这个发言结尾最合适了。一开始电影片大场面,"向下看,向下看"的唱段很震撼。我们的电影也要"向下看,向下看"。但是归根结底,我们向下看不是目的,最终我们是要找到一种力量,整个悲惨世界要表达向下看就是要找到一种力量,那种神性的力量,就是我刚才讲的"在路障的远方,是否有你渴望的新世界"。这可能是我们未来电影文化建设的目标,只有屌丝文化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使屌丝文化变得有建设性,变成对社会启蒙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我觉得中国电影经过市场的培育,今天已经有担当一部分启蒙责任的机会和可能。过去没人看电影,现在有这么多人看电影,而且有这么多人愿意去看不同类型电影,也为我们培育新的电影文化带来了可能性。上面是我简单把一些想法跟大家分享,欢迎大家拍砖批评,谢谢。

话题:



0

推荐

尹鸿

尹鸿

65篇文章 4年前更新

传媒学者,影视传播研究者,教书匠。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