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当得知陈凯歌导演的新片《搜索》是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时候,由于对凯歌作品那种成熟、理性,甚至有些过度深沉的创作风格的认知和预设,我似乎很难想象他的电影将如何与网络文学之间完成化学反应。带着将信将疑的预期看完《搜索》,一方面对陈凯歌导演的用心良苦、自我突破深有体会,影片中的每一个人物、每一场戏、每一个镜头都体现出导演的用心和所求,而表演上的戏剧化、叙事的流畅性以及对新媒介环境下爱恨关系的揭示,包括最终用线下真爱来抵抗线上暴力的主题表达,都体现了影片独特的题材价值和艺术水准,甚至我们都可能联想到也许影片还包含了对当年“馒头血案”的网络恶搞现象的有意无意的反戈一击。

但看完这部影片,作为观众,对于这样一个叙事并不晦涩的影片却多少有些认知和感受上的迷茫,很难清晰地把握影片究竟要表达什么和究竟观众看到了什么。影片中,高圆圆饰演的叶蓝秋在得知自己患上不治之症之后在公共汽车上失态。这一故事的起点,无论是其过程的铺垫还是环境的烘托,似乎都过于生硬和突兀,从一开始就导致整个故事的基础不够扎实。而在整个叙事中,生死恋的浪漫故事、网络暴力的社会问题、富豪家庭的小三风波、青年男女的蜗居命运全部被纠结在一起,其中既有对资本家在情感上的专横跋扈的讽刺,也有对媒体八卦行为的鞭挞,还有对小人物之间真爱的吟诵,加上对网络暴力的批判以及各种时尚商品广告的植入,尽管内容丰富、人物众多,但所有这些人物关系、情节线索、叙事元素,却又总是若即若离、忽远忽近,似乎并没有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社会问题电影、言情电影、悲剧、喜剧、浪漫剧各种类型、风格不仅混搭在一起,而且造成各个段落和线索之间的割裂。网络小说的颠覆调侃、言情故事的一往情深、社会批判的义正词严、道德审判的道貌岸然,五味杂陈,难以分辨。也许,《搜索》太想满足观众的所有要求,于是将《失恋33天》、《蜗居》、《手机》、《山楂树之恋》……等等,所有曾经流行过的影视元素都做成了一个光怪陆离的大拼盘,里面什么都有但也很可能什么都没有。《搜索》同时想既是言情剧、社会问题剧,又是家庭婚姻剧、青年励志剧,一石四鸟、一箭四雕,谈何容易?

陈凯歌一直是一个风格鲜明的杰出导演,其创作上的优势和劣势都与其鲜明的风格息息相关。他电影的厚重、深邃和力量一直为人们所深刻地感受到,与此同时他似乎也并不擅长从容、潇洒、幽默和浪漫,总是会在具有历史厚重感和生命沧桑感的题材上显示出过人的才华和功力。不仅他的巅峰之作《霸王别姬》达到了感性与理性、人性关怀与历史批判、文学深度与视听修辞之间近乎完美的统一,即便是他相对小制作的《黄土地》、《孩子王》等,也体现了对于天地人、历史与现实的形而上的影像思考。他近年来创作的《梅兰芳》、《赵氏孤儿》等影片,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对人物性格的判断和走向引起了不同评价,但仍然表现出他在历史宏观大背景下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深切关怀。即便是他受到诟病最多的《无极》,在过多的商业包装和过强的功利诉求下也仍然体现了某些对宗教、人生、人性、爱情、功名的过度复杂的哲理性思考。也许是因为陈凯歌对艺术深度的追求近年来受到比较多的质疑,他的这部《搜索》便突然变得题材轻飘、风格浅显、意识平庸化了,而且它成为了各种不同类型风格、流行现象、娱乐元素的集大成,影片在迎合市场、迎合观众的同时,不仅迷失了曾经的陈凯歌,更重要的是迷失了电影表达的清晰目标和统一风格。如果说《无极》是各种大片商业元素的堆砌的话,那么《搜索》似乎则成了各种流行娱乐元素的拼盘。《搜索》想说的很多,但似乎又什么都没有说清楚;想达到的目的太多,但似乎又不知道该向那里去。

电影作为一种商品,当然需要消费者认同,但是,我们不可能创造出一种商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所有需求,也不可能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求。当前,中国电影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无论是大片或是小片,都有一种拼凑娱乐元素的“加法”现象,叠床架屋的重口味成为一种风气,导致作品从类型到风格、从电影叙事到视听修辞的碎片化、拼盘化和混搭化,缺乏电影表达的单纯、诚恳和精致,已经频繁受到观众批评。而事实上,大片中的《集结号》、《唐山大地震》,商业片中的《失恋33天》、《将爱进行到底》,艺术片中的《桃姐》、《钢的琴》这样的影片,恰恰是因为其单一性、完整性、统一性而得到观众认可。虽然适当的商业配置和包装对于电影来说是有必要的,但目前中国电影创作的最大弊端,恰恰在于做加法太多,酱油、醋、糖、黄油、辣椒各种调料混在一起,毕竟能够像《让子弹飞》那样混搭为一道够劲的麻辣川菜是可遇不可求的想象力的结果,而大多数用加法做成的影片往往都可能是支离破碎、不伦不类。比较一下同样是表现媒介生态中人的命运的彼得·威尔二十多年前的影片《楚门秀》,《搜索》这种靠加法来满足市场需求的做法其局限性恐怕就更加显而易见。所以,无论是对于陈凯歌导演来讲,还是对于中国电影创作现状来说,也许都应该进入减法阶段了。观众正在逐渐成熟,市场正在逐渐具备鉴别力,减少表达冲动的叠加与减少商业元素的拼凑,用最合适的叙述手段达成清晰的叙事目标,在今天已经成为观众对电影创作的常规要求。(原文刊载于《当代电影》2012年第8期)

话题:



0

推荐

尹鸿

尹鸿

65篇文章 4年前更新

传媒学者,影视传播研究者,教书匠。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