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中华民族曾经创造过世界上最辉煌璀璨的大陆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指南针,郑和下西洋显示了中国人杰出的航海能力……但中国从来没有想过要成为海洋大国。1840年鸦片战争,外敌从海上的入侵,全面突破了中华文明的内陆空间,外族用超强的武力挑战着曾经显示出巨大同化力和优越感的中华文明……此后,“中学为本,西学为用”、“向西方寻求真理”、“德先生赛先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改革开放”等等,都成为中国反思内陆农业文明,开放性地接受来自大洋彼岸、来自万水千山之外的西方现代文明的一浪高过一浪的社会思潮。“海上花”、“海外”、“下海”等词汇也在不同时期成为文化转型的流行词。历史的辉煌既是一笔伟大的财富,也是沉重的文化包袱。至今为止,农业文明的因袭,历史发展的曲折,仍然从思想观念到制度制定,从科技积累到发展方式,都制约着中国人的海洋梦想。很多国人仍然还没有完全意识到,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之外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面积对于未来中国的意义。正是从这个角度说,大型电视专题纪录片《走向海洋》的出现,对于全民海洋意识的启蒙,对于唤起全社会对于海洋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关注和讨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温故而知新,是《走向海洋》的叙述逻辑。电视片从历史的维度,在中西比较的框架中,诠释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跟海洋之间的关系及其变迁,论述了中国为什么走上大陆农耕文明,希腊走上海洋商业文明的历史成因。电视片从秦始皇东临碣石的眺望大海、兵马俑的目视东方、徐福东渡、到鼎盛时期明代巨船下南洋,用大量的史料,以南宋海上丝绸之路为盛,以甲午北洋水师之全军覆没为殇,叙述了中华民族与海洋之间的若即若离的关系,深刻地阐释了中国农业文明形成发展过程中,对海洋文明不可避免的误区、疏离和隔膜。正如专家们所指出:“纵观中国历史,‘走向海洋’多数是被逼出来的。一是内在的需要,土地资源不足了,就要走向海洋开发资源;二是外在的挑战,海洋不安全了,能走向海洋保家卫国。所以,只有变被动为主动,建立开放包容的全球视野,积极拥抱海洋,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崛起于世界。”电视片也从比较多的篇幅表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海上经济或是海上军事,从中海油的发展到航空母舰的建造,中国正在重新认识海洋,战略性地重视海洋,海洋文化在中国翻开了历史性的新的一页。

    作为专题性的电视纪录片,这部作品当然不是以对事件和人物的纪实作为创作特色,而是以史实的发掘、思维的扩展、视野的开阔、感性的影响和理性的说服作为自己的艺术特色的。电视片将大量的史料、专家的采访与影像素材、视听特技结合起来,纵横捭阖、声情并茂、酣畅淋漓、情理交融,形成了电视片大气磅礴、高瞻远瞩的政论性风格。饱满的信息量、丰富的表现手段,特别是思辨的力量和强烈的忧患意识、使命意识,都使这部宏大题材的电视专题纪录片得到了观众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西塞罗说:“谁控制海洋,谁就能控制世界”。钓鱼岛争端盛嚣尘上,南海资源受到周边国家掠夺,蓝色国土遭到邻国蚕食,海外华人生命安全不时受到威胁,海上通道面临种种军事危机……电视片用这样的现实提醒我们:海洋的安全决定着国家的安全,海洋的发展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发展。因此,保卫海洋就是保卫国家。当然,在全球越来越相互依赖的大背景下,《走向海洋》较好地将全球意识与民族意识结合起来,一方面论述了和平利用海洋,为全人类造福的伟大意义;另一方面也阐释了和平的前提必须有保卫和平的实力。所以,电视片不仅阐述了发展海洋经济的巨大意义,而且也阐述了发展中国海军的战略价值。而保护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不仅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对世界和平有着重要价值。

    正如电视片所说:历史没有假如。文明的道路选择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今天,中华文明面对海洋给我们提供的发展契机,转变观念、走向深蓝,既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使命,也是中华文明吐故纳新、继往开来,走向现代文明的历史契机。

发表于《光明日报 》( 2012年02月16日,15 版)

话题:



0

推荐

尹鸿

尹鸿

65篇文章 4年前更新

传媒学者,影视传播研究者,教书匠。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