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今年是中国入世十年,我想说的第一点是,中国电影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革,用发展的方式解决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目前中国电影的外部压力很大,似乎各方面都在批电影,现在的社会主流对电影的评价比较负面。但是,大家都忽略了,正是加入WTO以来的中国电影产业改革10年,才使电影产业从奄奄一息的状态中走向了繁荣,才使中国电影受到世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才使中国电影成为文化产业改革最重要的成果。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首先一定要高度肯定电影产业化改革带来的成绩,没有产业化改革,也就没有今天的中国电影。中国是世界上电影发展环境最严峻的国家。我们不应该对电影进行过于道德化的批判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只有市场的盘子做大了,电影才能整体发展起来。没有市场就没有观众,没有观众就没有电影产业。没有电影产业,主旋律也罢,现实主义也罢,艺术精品也罢,全都成了自娱自乐,如何引导民众?现在社会弥漫着对电影负面的夸大的批判,这种批判可能引发中国电影从改革的现状停滞、转向甚至倒退。。倒退是没有出路了,倒退就会使中国电影的改革成果得而复失,好莱坞电影正等着中国电影产业改革的倒退,电影阵地就会拱手相让。中国电影改革当然面临种种问题,但是,这是发展中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我们的产业化改革不彻底,市场化不坚决,市场规则没有建立起来、产业还不成熟,才出现了过度商业化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以改革的方式而不是回到控制的计划方式加以解决,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第二,今年是中国电影调整年,我们对市场要有信心,不要轻易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我们要在尊重市场的前提下引导市场。其实观众也在成熟,电影产业结构也在逐渐调整。市场本身有调解能力,尽管市场调整比行政调整时间要更慢但是却具有可持续性,比行政手段更少伤害。今年市场已经出现了可喜的变化,虽然总体上国产片状况不大好,全年票房前十部的影片中国产电影年底刚刚达到5部,而票房排名前二十的电影中,进口电影明显超过国产影片。而且,今年大制作电影效果总体不理想,但中小成本的电影渐渐成为中国电影的主体,排在票房前列的《失恋33天》、《窃听风云2》、《将爱进行到底》、《武林外传》等等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大制作。这也证明了市场才逐渐显示调节能力。观众水平在提高,我们不要动不动就用道德律令来批判观众,实际上我们也干预不了观众的趣味,市场有自身的逻辑。电影今年的大制作、高投入、武打片虽然在票房上看起来也排名靠前,但是根据投入产出比来说,是全面溃败,这一溃败肯定会导致国产电影投资方式和电影文化的转型。这些大片的资金通常都是商业投资,打造出来的都是商业电影,它们构成今天电影票房的主体。这些电影的票房大部分难以过2亿,但是它们的投资规模通常都在一亿以上。现在出现这种状况,不难推断,今后的中国电影一定会导致一系列调整,电影的多样性、电影的现实关怀、电影的艺术品质一定会越来越受到重视。观众的成熟和品位的提升,将改变电影产品。这就是市场的逻辑。

我们应当注意这一系列转变。观众的成熟导致我们反思观众需要什么样的电影。以前以为电影只要有大明星、武打场面、奇观化的环境,就可以使观众进入电影院,今年则表明观众开始喜欢像《失恋33天》、《将爱情进行到底》等接地气、跟观众有共鸣的电影。这些电影商业上的成功表明了电影观众的改变,我们要反思观众到底要什么。实际上,观众想要看到的是跟自己感情有交集的电影。前一段时间都在都在讨论,为什么《失恋33天》会成功,都说是有偶然性。我认为成功没有偶然性,其实这类题材一直都有市场,从《爱情呼叫转移》到《杜拉拉升职记》到《失恋33天》,这是一脉相承的。就是写都市人情感、写都市人对情感美好的向往。前几部的商业性似乎更浓,出现了很多植入广告现象,尽管如此,票房效果也非常好。《失恋33天》更多的将商业诉求压缩到比较低,推到更幕后,反而更受到观众喜爱。一些中国观众现在爱看台湾、泰国电影,比如《初恋那件小事》、《三傻大闹宝莱坞》等,也难免受到这些电影的影响,开始出现所谓“小资电影观众群”或者说城市青年观众群,这个群体慢慢成为电影观众的主力,而且这个群体可以创造出三亿以上的票房。中国电影观众年龄开始降低,具有文艺范儿的青年观众规模在增加,电影也必然因此发生改变。所以我们要对观众有信心,对中国电影有信心。

实际上,目前中国电影最大的危机是大制作的电影。从今年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基本上大制作电影和中小电影各分秋色。以前从来没有这种情况,一两千万投资的电影占了一半以上票房,这给中国电影整体上带来很大的改变,这种改变将促使大制作电影改变路线。因为毕竟大制作电影是电影产业的主力舰。2011年好莱坞电影《变形金刚3》以十亿的票房雄踞榜首,三部最上座的国产电影的票房综合才可以和这一部电影抗衡。大制作国产影片如果失手,国产电影整体份额会受到严重损害。中国大制作电影目前面临的创作人才危机、题材类型危机、制作创作品质危机和技术危机,将日益突出。

不过我们可喜的看到,《观音山》、《钢的琴》等丰富多彩的电影开始纷纷进入市场。这些电影往往与特定观众的结合度较高,同时还具有相对朴实的情感,这一系列中小成本电影的繁荣也表明了中国电影在主题题材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反倒恰恰是旗舰型的领头作品出现了巨大危机,以《金陵十三钗》为例,这部电影可以说是由目前国内最一流的团队打造的,影片本身也超过张艺谋近年来的电影创作和制作水平。可是这部电影从立项到诉求都可能存在值得商榷的问题,这种题材的商业动机很容易伤害观众的情感。比如影片中用很残暴的方式去展览暴行,将民族创伤再次呈现在大众面前,这本身就是有伦理问题的。就拿911来说,美国电影人会为了记住苦难,把死亡的各种最惨烈的状态呈现出来么?《辛德勒名单》在处理法西斯暴行的时候就尽量用嘴节制的方式减少对观众心灵的创伤。而我们在拍这样的电影时,必须要抱着十二万分的虔诚、十二万分的尊重,才能赢得观众。这部片子选材本身就有着非常强的奇观诉求,用这种极致化题材的处理来带票房,肯定会带来观众很多负面评价。而从近期的《龙门飞甲》中不难看出,徐克已经走上了奇观迷恋的道路,影片的后半部分不再关心故事,也不尊重人物逻辑,而是一味地炫耀3D奇观,动作场面等等。当然,《龙门飞甲》在3D技术上可能代表了当前中国电影的最高水平。

中国电影一直在探索大制作的发展道路,但是始终没有走出死胡同。《集结号》、《唐山大地震》、《让子弹飞》似乎出现了一线曙光,但是《集结号》的价值观似乎又引来非议,并且在题材方面也带来了一些禁忌,《唐山大地震》这类的题材又可遇不可求;《让子弹飞》更是带来一些政治上的争议。大制作电影的题材类型困惑相当严重。但是,大制作影片又必须转型,否则国产电影主力军的对抗就会有问题。所以,我们说2011是转型之年,观众、市场已经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在未来一年如何影响电影创作生产结构发生变化,我们拭目以待。

第三,中国电影需要更加从容不迫的创作机制和创作环境。这个“从容不迫”包括产业机制和文化环境。过去是电影圈外的人喜欢对电影指手划脚,但是如今一些被电影产业的主流排斥在外的边缘电影人,开始成为电影产业的最尖刻的批评者。现在,不仅一些管理者批评电影,电影评论家批评电影,很多业内人士都开始用缺乏历史回顾和发展眼光的方式批评电影的产业化、市场化。这些都给电影创作生态带来恶劣的影响。市场当然要引导,但这个引导不是一厢情愿的。电影是在市场上流通的,不可能让我们为所欲为。实际上,中国电影现在也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深刻的现实主义作品。现实主义在目前的中国很难有丰富的发展空间。中国电影现在的大制作基本失去了方位,这客观上与电影创作的恶性循环有着很大关系。中国大制作的电影在题材的选择上是被限制的,多少重要的题材实际上都不可能进入电影视野。所以电影制作者不得不选择商业性很强的题材。这一选择会导致价值观的混乱,这种混乱必然会引发精英人士和大众的批判,精英人士和大众的批判必然又会导致审查更严格,电影的生态发展环境就更加恶劣。现在,中国历史上能够构成大制作题材的内容,电影制作者们是不敢碰的。社会舆论环境的恶化导致在电影创作上只敢选择武侠、古代之类的题材。所以,大制作电影中对传统题材进行改造现象十分普遍。电影制作者想要通过改造使得电影与青年观众达成一致,电影创作者想要照顾更多的、不同的当代观众,这就会在影片表达上出现分裂的价值观、文化景观。比如《关云长》、《鸿门宴》、《战国》等都是一些分裂的影像事件。这里的分裂包括历史与现实的分裂,观众与观众的分裂,创作者意图与观众评价的分裂。现在的大制作电影中,想要找到统一的叙述方式和相对一致的价值诉求显得越来越困难。

所以我们现在不要一厢情愿地去要求电影,引导也应该是因势利导,不能过度理想主义,否则外部环境对中国电影造成的压力会越来越大,甚至有可能带给中国电影“向后转”的趋势。各种负面评论给电影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这一压力可能会毁掉电影已经取得的成就。

现在电影要把市场化改革进行的更彻底。很多问题的出现是因为改革的不彻底。比如说,2011年银幕数量大增,但单片银幕平均收入却有所降低,但是,这能够反映规范市场的真实状况吗?现在全国联网的影院也就2000多家,其他都是手填报表,大部分二三线城市的影院电影报表都不真实。二三线城市分布太过松散,监督起来非常困难,发行方对此也无可奈何。今天中国电影票房未必能反映出票房实际。中国电影形势没有那么悲观。今年中国电影在挤掉一些泡沫之后,可以看作中国电影走向更理性的开始。所以,完善产业结构,打造核心企业,规范电影市场,开放电影合作,维护公平竞争,必然会逐渐带来中国电影产业的成熟,成熟的电影产业不仅能够带来更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电影,同时也能够在一个大蛋糕上划分出各种多样性的细分市场。所以,在尊重市场的前提下通过规范电影产业、完善电影产业来引导市场才是提高中国电影文化、技术、艺术水准的最重要的保障。过多的道德干预、行政调控、创作和制作指令,对中国电影发展带来的危险,将难以估量。

中国目前各领域的道德化倾向似乎都在带来一种“倒退”情结,但结果都越来越不让大众满意。发展中的问题,一定要在发展中去解决,改革中的问题要用更坚定的改革去解决。否则就可能会出现前功尽弃的后果。2011年,是中国加入WTO之后10年,2012是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10年,这是一个温故知新的历史节点,希望中国电影能够在一种更加开放和理性的环境中,开拓前进。(《当代电影》尹鸿的对话录音整理)

 

话题:



0

推荐

尹鸿

尹鸿

65篇文章 4年前更新

传媒学者,影视传播研究者,教书匠。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