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一篇脱离了“妓女与救亡”趣味的创作专业分析

今晚终于看了十三钗,没票,只好坐第二排,整部片子下来,脖子和头都憋得很痛苦。总体来说片子很沉稳,没什么惊艳,但相当完整,真不容易。比起用妖艳的陈坤惊艳四座的《龙门飞甲》,《十三钗》整体显露出来的从剧作到导演的控制意识让我觉得很欣喜。我们的片子向来有挺奇怪的意识,一般停留在风格化的意识层面,基本造作、单薄、意识流。例如和奇幻较真、和小清新较真、和奇观较真,总是没学会走就想着跑,最后玩出一幕幕的邯郸学步。张艺谋前几部“大片”就很明显具有这样的中低层次的意识,抓着非常局部的东西玩命折腾,但最后也传达得不好,影像化再怎么做到极致,但整部片子空有造作,并无实质。      

《金陵十三钗》不太一样,终于有了讲故事的意识、控制故事的意识,尽管回归得不是很彻底,但终究还是悬崖勒马。故事本身并无新奇,老老实实的讲法,看开头就能猜到结局。基本还是三段式,很典型的好莱坞叙事方式,主线副线清晰有逻辑,钩子反转用得也很契合。总的来说,剧作把故事实现得很完整,前半段尤其,因为故事落得很实在,人物就稳得住。仔细想想,《十三钗》涉及得主要人物不比《龙门飞甲》少,但是后者明显废人居多,在叙事中不起任何作用的人物要说可以说出一堆。佟大为这个角色戏份不多,与原作相比删除了很多戏份,把士兵这个人群只浓缩到他和浦生两个人身上。个人很喜欢他这一段的影像处理,不像后面处理十三钗那么矫情,基本点到为止。个人印象很深的两个镜头,一个是他去送鞋,被女孩发现,佟大为“嘘”了一下,然后走了。第二个是他自己侧坐在阁楼,整个画面充满黄色的阳光。这是张艺谋擅长的处理方式,不过他经常用过火,但这一段渲染得算是比较到位,不造作。所有的主角里,贝尔的角色其实算是比较平面的,走得是彻底的好莱坞范儿,他个人平衡的被打破和转变充满了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象征意味,尽管处理得比较隐性,但其实就是个super hero。十三钗之中,对配角的刻画很有意思,玉墨反而也是比较“硬”的一个角色,这个人物的动机从头到尾都非常明确,转变也是非常主观的,但因为一开始就有一个个性化的描述在,所以倒也并无别扭。幸而除了代表“主旋律”的她,其他女人都写得很“活”:起哄、临行前一夜的欢笑、临上车之前的心理崩溃,这些细节让人物站得住。尤其是学生要跳楼,妓女们哄她们下来这一段,真是处理得特别好,如果单纯只是个“商女亦知亡国恨”的大义凛然的反转,那可真的是没得看了,处理成这样一个有点“赶鸭子上架”的渐变过程,这时再套上“亡国恨”的标签,才让人触摸到人物的真实。配角方面,日本人事实上处理得很平面,我觉得应该是刻意为之,但是很不幸还是被很多2B观众进行了2B的过度阐释,这暂且按下不表,唯一一个“文化人”的日本人也写得不错,不像《南京南京》那位撒了一地狗血的博爱帝,这个日本人的塑造也是很“定”的。以及戏份不多,基本充当钩子角色的曹可凡,定位也很稳,每次出现都动机鲜明,哪怕是特别直接的处理,好歹也是个有头有尾的角色。小男孩的处理是最让我触动的,也是最后时刻的突然转变,比起《龙门飞甲》范晓萱一秒钟变杀手简直不知道要高级多少,他虽然也是个存在感并不强的角色,但是你能时不时感觉到他的力度,作为女学生群里面唯一的一个男孩子,他始终给人一种“扛着”的感觉,他很弱小,但是并不软弱,始终是他在出面,他在不卑不亢,他在担任着特别弱小的保护者的职责,你一直就知道他为了这帮女学生是能够豁出命去的,然后,当他把这种弱小的保护突然升华到真的豁出命去的层次,即使早就知道他肯定是要为这帮姑娘牺牲自己的,但当他说出来“我就是帮你们多争取点时间”的时候,你还是会感觉到那种弱小的保护给人的触动。

总体而言,《十三钗》在人物塑造方面的突出意识是:知道自己每一个人物的存在意义。这些人物的前情节、象征性、个性、动机、矛盾,非常清楚。我现在脑子能想起来的我认为做到了这一点的主要人物很多的国产片有《霸王别姬》和《十月围城》,只是《霸王》相当戏剧化,《围城》十分个性化,《十三钗》则属于中规中矩的人物控制。其实就是这样,明确的人物本身就足够有深度,那些表现得过分直白的人物始终还是因为不明确,创作者只知他这一刻的欲望,而其实不懂这个人。至于那些创造人物的时候就象征性的丢给人家一个象征意义的故事,没有逻辑、一团乱麻也就不奇怪了。这是《十三钗》的第一个意识,对人物的控制很得当。

《十三钗》的层次处理得还是比较清晰,因为副线是一条一条铺开的,而不是咣当一下全展开。“神父”,“军人”,“妓女”,这三条线主要围绕人物展开,此起彼伏,套得很紧,贝尔的转变出现在前1/3的部分,转变之前的“保护”由佟大为执行,而妓女的转变在后1/3,这时候贝尔的戏份被淡化了一大部分,重点在于描写贝尔-学生-妓女三方的关系的转变上。片子的前2/3,节奏控制得很沉稳,到妓女决定替学生赴宴时,感觉稍微有点刻意的拖长了,渲染得有点过头,张同志玩形式感的老毛病又犯了,“秦淮景”一段处理得比较造作。我本以为会是个“天涯歌女”式的段落,没想到看到了个略矫情的场景,一瞬间有点无语。大部分故事和桥段很老实,比较撒狗血的一是琵琶弦、二是秦淮景、三是剪头发,这三段过火了点,结尾又是个形式化的处理,如果前面秦淮景没有那段原形回放,最后来一段倒也不错,不过现在这样两段过于重复,力度有所削减。不过因为人物立得很稳,也并无大碍。当然,那段被逼无奈的床戏确实是很出戏,很打乱节奏,很烦人……当时听麦基讲课的时候,他说很多编剧的通病就是,修改剧本的过程中不断修改自己出彩的部分,使得这些部分非常高潮,但其他部分直接潦草带过。现在的很多片子的确是这样,特别今年的几部所谓“大片”,典型的过分执着于某些奇观段落。《十三钗》的整体意识很好,故事完整,表达到位,简直难得,几个失控的桥段也显得不那么拖后腿了。整个表达里的确有非常残忍的部分,说实话有点“恶意”,但的确让人心里堵得不行。整个片子把观众吊得很实诚,就是所有人都知道会发生什么,就等着看“如何”发生,所有人都知道有残忍的事实摆在前面,就一边不忍着一边等下去,无论是有深意还是纯平面的,基本一直给观众建立着期待,挺有那么点“Give the audience what they need in unexpected way”的意思。这也是为什么自从妓女决定代替女学生赴宴之后,剧情开始显得拖沓和造作,因为整个故事到这个点为止已经基本没有期待了,每个人都知道她们肯定能瞒过日本兵,每个人都知道学生们一定能逃走,其实到那一刻所有人的命运已经定下来了,才导致这一段变成了单纯的煽情,处理得稍有拖沓都很显眼。

制作方面,看片子之前在微博见过一个评论,说张艺谋学会了讲故事,但是丢了影像。不过我觉得影像还是处理得不错的啊,爆破战争制作得显然很好,光也很考究,最后那几段形式化的段落好歹也有影像表达。裹胸那一段是显著代表。文字的影像化表达还是有不少可圈可点的地方,人物动机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影像传达而非台词,而且传达得还很准确,镜头的美感不知道比《南京南京》好到哪里去了。不过这方面我个人一直不是很考究……只要不是特别不舒服的画面,我基本都能接受,所以也没什么好说的……

至于很多人津津乐道的意识形态问题,没什么可多说的。的确片子让人很不舒服,但是,我还是想发泄一个事,看电影之前,看过一篇评论是此片是“反日仇恨的廉价狂欢”,我可真想狂欢作者一脸,亲,好好过自己的日子,过度YY伤身啊!

总而言之,《十三钗》让我看到了非常清醒的意识,创作者对于整个影片各个方面的控制很清楚,这说明无论是剧作还是导演在一定程度上都和他们的人物一样清晰和清醒。这是讲好一个故事必要的意识,也是所有创作者决定应该具备的意识。无论如何,虽然中国电影不是好莱坞,没有编剧手册也不一定需要编剧手册,但是讲故事的基本技巧总归不是一个灵感就可以满足的。虽然有那么多的商业元素在,但《十三钗》是一个有诚意的故事(从小说到剧本都是),很认真,不玩票。长期以来在天上飞的那点意识终于落地了。

最后,玩笑一下,《龙门飞甲》比个较。《龙》的水平基本就是我上篇吐槽的水平,但是如果为了3D课题,我个人可以看第二遍。《十三钗》让我很认真,但是打死我也不看第二遍了。以上。


P个S……写完之后我看到了一篇跟我基本截然相反的评论,想了想觉得对方也有道理……我还是太嫩了……大家凑合看一眼得了别较真。。。

话题:



0

推荐

尹鸿

尹鸿

65篇文章 4年前更新

传媒学者,影视传播研究者,教书匠。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