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这是一篇让被采访者满意的采访稿:

中新社北京12月1日电 题:从“狼来了”到“与狼共舞” 中国电影书写产业化传奇

中新社记者 马海燕

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即将于16日上映,以6亿元人民币投资再次改写华语电影投资纪录。这部中国式大片吸引好莱坞一线明星加盟、全球顶级特效团队幕后操刀、圣诞档期在北美主流商业院线同步上映,成为国产电影走向国际大片的重要试水。

9年前,同样是张艺谋执导的《英雄》上映,这部中国当年投资最高的电影首次票房过亿,开创中国电影商业化之路。而那一年,正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一周年之际。10年间,从“狼来了”到“与狼共舞”,中国电影书写了产业化传奇。

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承诺“将在现在每年进口10部左右影片的基础上提高到20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告诉中新社记者,这给了中国电影破釜沉舟进行改革的外部压力。10年后,电影成为了中国文化产业改革中最彻底、成效最明显的领域,“狼来了”的压力功不可没。

事实上,中国电影机制改革早在1993年就已经启动,承担影片进口业务的中影公司在1994年初接到“每年进口10部外国影片”的硬性任务。在引进分账大片的头几年,10部大片占据中国电影市场近80%的票房。尹鸿说,实事求是地讲,引进分账电影不是引狼入室,而是拯救了岌岌可危的中国电影,“那时观影人数以每年30%递减,影院都快关门了,引进分账影片后的第二年,中国电影出现了当时近10年的第一次回暖”。

加入WTO后,中国电影走上快速产业化之路。广电总局资料显示,自2003年全面推进电影产业化以来,国产电影从2002年的100部上升到2010年的526部,年票房从2002年的不足10亿元人民币增至2010年的超过百亿,增速全球第一,票房挤进全球前10。2004年开始,国产影片票房首次超过进口大片,以后年年如此。

尹鸿说,回顾“入世”10年,有几件大事不得不提:

一是2002年《英雄》开创了大制作、大导演、大明星、大宣传的“中国大片”模式。

二是2004年《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正式生效。协议生效的第二年,香港与内地合拍电影就达到30部。如今,香港与内地明星共同撑起了中国电影的票房。

三是第一个电影娱乐业公司的上市。华谊兄弟的上市标志着电影融资开辟了一个新领域。

四是3D电影的兴起。2009年以《阿凡达》为代表的好莱坞3D大片让人们看到了技术的无限可能。一部电影破24亿美元的票房神话,也带动了中国电影的3D尝试。

五是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破百亿。这标志着中国电影站在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

尹鸿表示,中国电影在市场化竞争中逐渐迈入电影大国的行列,但却不是电影强国。现在每年进口影片的票房仍在50%左右,也就是说20部左右的进口电影票房与500多部国产电影的总票房相当,中国电影的单片质量仍有待提高。

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童刚也承认,2010年票房过亿的国产片虽然达到17部,但国产影片真正能够赢得口碑、获得好评、全面满足市场需要和观众文化需求的精品力作明显不够。面对《阿凡达》、《盗梦空间》等新类型电影所形成的创作压力,也缺乏根本的对策。

 

让中国电影人欣喜的是,11月初上映的低成本国产片《失恋33天》在全年“最差”档期击败《猩球崛起》、《铁甲钢拳》、《惊天战神》3部好莱坞大片,甚至由两位奥斯卡金奖得主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与彼得•杰克逊联手打造的3D巨制《丁丁历险记》半月前上映时也败在这部小成本影片手下。

尹鸿说,这说明国产电影如果接地气,观众还是会买账。他认为,中国电影在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的征程中遇到的问题,如大电影产业尚未形成、中外合拍片还有待深化、非市场因素影响仍然存在、票房统计等第三方监管还不够公开透明、影片分级制度有待建立等,都是市场化、产业化到一定程度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些都只有在整个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中才能逐步解决。(完)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

话题:



0

推荐

尹鸿

尹鸿

65篇文章 4年前更新

传媒学者,影视传播研究者,教书匠。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