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电视剧备忘
尹鸿 杨慧
一、剧争天下:红色历史、都市情感、后宫穿越的三足鼎立
2011年,不仅对于竞争激烈的电视行业来说,电视剧成为兵家必争,而且对于枕戈待旦的白热化竞争的视频网站来说,电视剧也成为不能回避的生死劫。中国电视剧在这种强大观众和市场需求驱动下,蓬勃发展、产销两旺。2011年电视剧全年总产量估计突破1.7万集,同比增幅20%。而电视台的电视剧播出量也接近节目总播出量的30%。在网络视频上,单部电视剧点击过亿的记录已经突破,数亿网民逐渐习惯网上观剧。电视剧受众规模因为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互相补充而大大扩展,特别是相当一部分过去远离电视剧的青少年观众因为视频网站的出现,纷纷通过电脑、PAD、手机等各种不同终端而成为电视剧忠实观众。一些过去很难在电视这种点对面的线性大众媒介上被广泛传播的分众电视剧类型也因为网络这种点对点互动性媒介而积累了足够惊人的受众规模。
在这种需求驱动下,电视剧的制作成本和销售成本涨幅惊人。据业内人士估计,全年电视剧制作成本估计将达到90亿元,比去年提升三分之一[1]。而电视剧销售价格也屡创新高,单集过百万早已不鲜见。网络销售价格甚至有逐渐超过电视台的趋势。电视剧行业资金膨胀,制作和播出机构压力沉重,而电视剧生产要素市场—一流的编导、演员,甚至制作团队——价格日渐高涨。电视剧行业很可能将被这种过度竞争、需求过强的态势引向恶性化,价格越来越高,要素越来越稀缺,生产越来越违背艺术规律,产品越来越缺乏精益求精。在这种压力之下,2011年的电视剧商业诉求的强化在所难免。
当然,对于电视剧来说,正如所有文化产品一样,百分之二十的产品供给满足百分之八十的市场需求的所谓“二八定律”相当明显。全年1.7万集的电视剧中,仍然只有不到50%的电视剧集能够得到市场认可,而真正能够奇货可居的剧集全年不过2000集。对于电视剧行业来说,产品生产风险和播出风险都在加大。但是,由于电视剧体量大、收视份额大、观众规模大,整个电视行业仍然将之视为竞争的制高点。
在整个2011年的电视剧创作、生产和播出中,尽管电视剧各种题材深水区仍然没有解禁,创作思想解放没有重大突破,电视剧的社会深度和美学深度都受到种种制约,但是电视剧仍然题材丰富、类型多样。其中,与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两个重大的节点相关,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和红色历史题材电视剧、近几年来收视口碑双丰收的都市情感剧以及以湖南卫视为代表的穿越、后宫电视剧成为了拉动2011年电视剧的三驾马车。
二、中国脊梁:大背景的小人物
2011年,是中共建党90周年,推翻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纪念节点。按照惯例,电视媒体会在政策要求下,拿出一段时间集中播出献礼电视剧。未雨绸缪的电视剧制作和播出机构也早就开始为这个特殊时段准备红色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
2011年的红色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尽管也出现了《开天辟地》、《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辛亥革命》等等用传统的正剧样式完成的以重大人物重大事件为题材的重点作品,但是真正引起观众兴奋的却是一批塑造了大背景下的小人物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如《永不磨灭的番号》、《中国地》等等,这些作品以其鲜明的草根性,一方面将各色小人物塑造的个性鲜明、侠肝义胆,一方面体现了各种有名匿名的人民构成了历史前进的脊梁这一具有现代民主意识的历史观。
2011年,以《永不磨灭的番号》、《中国地》、《圣天门口》、《中国特种兵》等电视剧为代表,体现了一种“草根历史”的美学情怀。这些作品,主人公都是远离政治权利和政治决策中心的“小人物”。在创作手法上,作品可以更加传奇化,无论是人物性格或是情节发展,无论是叙述风格或是人物语言,都更加自由舒展、灵活多样。这些小人物,虽然不是历史碑刻上的主体,却是历史的奠基者,他们却用自己的生命,成为民族灵魂的组成部分,成为中国脊梁的组成部分。
《永不磨灭的番号》就是这样一部电视剧。它放弃了宏大叙事而是塑造了一群以“李大本事”为核心的草根英雄。他们各有各的毛病,各有各的性格,却在“中国人不能当亡国奴”这样一个共同的意识下走到了一起,通过并肩战斗,慢慢地实现了自我的觉醒,在原生态的江湖豪杰气质基础上,慢慢地拥有了集体的荣辱观。而这个过程不是僵化或者呆板的,这个过程里交织着他们和梁山好汉一般的做派,油腔滑调、坑蒙拐骗、威逼利诱屡屡出现,一方面增加了主旋律电视剧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另一方面也将小人物那种农民的狡黠和聪明表现得更加接地气,以其质朴和直接贴近了观众。这个有时被过分夸大和过分嬉戏的小人物的抗战传奇,为中国电视剧提供了独特的艺术形象,也为观众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同时也立起了一种具有中国独特性的国民性格和价值观。
电视剧《中国地》,可以被看作一部“国民剧”。它甚至故意虚化了像过去《红旗谱》中所突出的长期以来地主、农民的所谓阶级对立的主题,而是选择了无论贫富,在外敌入侵面前,都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民族主义主题。这部作品一方面是对农村所谓阶级斗争叙述的某种重写,更是对中国人家国一体民族文化的悲壮呈现。人物掷地有声、顶天立地,地域特色鲜明强烈、呼之欲出,民族精神悲壮沉郁、惊心动魄,尽管制作上的粗糙有时还会存在,但仍然是2011年中国电视剧的一部精品力作。
还有一些电视剧,开掘了新的历史题材区域。继《我的团长我的团》之后,《中国远征军》展现1942年到1945年中国军队入缅作战的历史史实。这是电视剧第一次全面而正面切入这段历史。电视剧场面恢弘,叙述严谨,制作精良,态度严肃,通过一群普通中国军人形象,一方面还原了过去被尘封的某些历史事实,一方面也讴歌了中国军人当年在抗日正面战场上的可歌可泣的精神气概,表现出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态度。
在红色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中,前几年大行其道的谍战剧仍然还在延续。相较之下,2011年的谍战剧略显平淡。《断刺》被部分观众认为剧情不严密,《旗袍》则让人看到了对《色戒》的模仿;《风声传奇》似乎是对电影《风声》的情节稀释,《智者无敌》被网友称之为过于玩弄剧情。尽管2011年的谍战剧与前几年的《潜伏》、《黎明之前》等相比,没有重大突破,但却逐渐固化为一种有较好观众基础和较高创作基准的电视剧类型。而观众的批评,更多的来自于过去的精品作为参照,表现对这类作品更高的创作品质的期待。
三、历史影像教科书:强化主流历史话语权
历史话语权,一直是现实合法性的重要支柱。近年来,在各种反思风潮的带动下,对历史的进步与倒退、对爱国与卖国、对真实与谎言、对民国与新中国、对忠与奸、对是与非,应该说出现了许多与正统观念有所差异的认知和阐释。在这种大背景下,主流意识形态如何确认历史书写的正当性和合理性,便成为不仅关系到如何解释历史更关系到如何说明现实的重大政治问题。因而,一批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立场、观点、方法、事实的正统电视剧,便承担了用影像强化主流历史话语的使命。
从《辛亥革命》到《开天辟地》,它们作为传统的历史正剧,借助大量历史文献、人物传记资料,在宏观展示历史事件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历史人物性格的塑造,试图通过对历史人物的个性化来注入历史影像的鲜活性。同时,这些作品也秉承了主流的历史价值观,重现了中国从“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以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正统历史观。尽管这些电视剧在对历史的美学观照方面没有重大突破,但是却完成了献礼文化的特殊使命,同时也同影像故事对电视观众进行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教育。
正剧正史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在创作上对历史人物的概念化、模式化困境的突破,成为一种共识。许多作品都越来越重视对人物性格作为“这一个”的艺术想象和还原。《开天辟地》中,尽管主人公都是中共早期领导人,但是作品尽力在历史的大背景下去想象和塑造这些伟人们的个人性格和情感世界。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的时候,毛泽东28岁,周恩来23岁,李大钊32岁,甚至最年长的陈独秀,也不过42岁,都正是指点江山、风华正茂的青葱岁月。所以电视剧《开天辟地》所呈现出来的这些对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并不仅仅是历史进程中的人物符号,而是一群有血有肉、有理想有冲动的中国青年、甚至中国少年。他们与普通有志青年一样,充满着青春热血、爱情追求和对理想执着,恰恰是这种人生追求与政治理念的结合,在时代的大浪淘沙中,造就了其中一部分人伟岸高达和一部分人的落荒而逃。在《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中,第一次刻画看新中国成立以后归国为祖国科研做出巨大贡献的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爱国科学家群像,在电视剧中,人物的人格命运、个人性格以及家庭生活、历史氛围等等都被生动地再现出来,使人物形象在历史大背景下变得栩栩如生。这些作品,尽管创作上的先验性影响和制作上还原历史的难度带来了种种不足,但正因为其历史人物的生动性带来了历史情境的真实感,也为当今观众提供了反观今天生活的历史镜鉴和情感寄托。
当然,这类作品,由于大多取材于真人真事,加上其题材上严格的政治规定性,这都为艺术想象和艺术创造带来了巨大的美学难度和思想难度。尽管这些作品在人物的性格化塑造、情节的戏剧化设置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但是其主题的先验性和人物定性的确定性,使这些作品在人物塑造的人性深度和历史叙述的历史深度上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突破。这些红色题材电视剧,更像是对一段光辉岁月的红色记忆,人们在感动、反省、疑惑和景羡中,用不同的心情与这些岁月心灵对话。
与这些表现革命年代的电视剧相比,电视剧《东方》,选择的则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那段筚路蓝缕的岁月。新中国历史,由于其曲折性和敏感性,往往很难从正面进行宏观描述,但这部电视剧克服了种种政治上的难题和创作上的难题,通过毛泽东访苏、解放大西南、参加万隆会议等史实,将历史书上枯燥的记录变成鲜活的历史故事,同时也描绘了新中国建设初期中国人所经历的历史变迁和心灵变迁,成为新中国历史的重要的影像记忆。
特别值得提到的是电视剧《下海》。尽管电视剧描写的年代是1990年代初期开始,但是却用一个大家庭几个兄弟姐妹10多年的命运,描写了邓小平南巡讲话前后,中国人同不同的方式,选择到市场上“下海”。到南方去,到南方去,成为一种时代选择。电视剧叙述了下海的人们所经历的种种失落、喜悦、成功、失败以及人性的困惑和精神的救赎,从而为中国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和家庭变迁留下了重要记录。
四、穿越与宫斗:一场游戏一场梦
从《雍正王朝》开始的历史政治剧,其政治谋略、政治阴谋的主题和文韬武略的故事,曾经征服过许多对政治有着集体热情的中国电视观众唏嘘不已。但这种曾经红极一时的历史剧类型,近年来却因为其内容的重复、形态的僵化以及人们对政治生活态度的变化而逐渐淡出银屏。但2011年的历史剧中,却出现了一股从网络挂来的风潮——有的在历史的时空中“穿越”,有的在皇宫的后院中“调情”,有的将后宫与穿越融为一体,人物和语言似古似今,情节和故事似真似幻,与传统的电视情节剧相比,在电视剧领域形成了一股意味着不和谐或者说故意的不和谐的“雷剧”之风。这些剧有的被称为“穿越剧”,有的被称为“宫廷剧”或者“后宫剧”。
从年初的《宫锁心玉》的高收视率开始,以湖南卫视为第一平台,后宫戏突然成为风景,蔓延到网络上成为视频点击量最高的一类作品。在后宫戏中,穿越与宫斗,构成了最显著的特征。从繁荣的诗酒大唐到动荡的五代十国,从最近的两个封建大一统王朝明清到公元前偏安一隅的小国南越,时间跨度大,空间跳跃多。这些帝王皇子皇后妃嫔们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和社会的变迁在上演着同类的故事。他们遇到了类似的未来访客,也面对着近似的宫廷斗争。有人戏言,穿越剧的第一无辜男主角无疑是爱新觉罗胤禛了,他在不止一部剧里情深的、唯一的、不渝的爱着一个不属于他的时代最后也不属于他的女人,比如《宫锁心玉》的洛晴川,比如《步步惊心》的马尔泰若曦。于是血雨腥风的夺嫡之争因为跨越时空还“未卜先知”的美人的出现,变得更加复杂和纠结。
另一部吸引了很多观众目光和网络口水的穿越剧则是《女娲传说之灵珠》,三千年前的南越国,离诸神尚未退位的上古时代很近,而距离科学主义风行的今天太远,以致大量历史细节不可考而面目模糊。然而对电视剧创作而言,现存史料的只纸片语有助于想象力的肆意发挥,《女娲传说之灵珠》构建一个近乎异世界的空间,而怪力乱神的元素也堂而皇之的登场,使得《女娲传说之灵珠》的非现实主义成分比重大过清宫穿越。就穿越本身而言,《宫锁心玉》和《步步惊心》这类清穿剧大概可以称之为是单纯偶然的物理学神迹,而《女娲传说之灵珠》则是更为处心积虑的有关前世今生的宿命的召唤。
但是不管是为何穿越,如何穿越,今年的穿越剧最重要的主题还是爱情,特别是以女性视角的浪漫主义需求而订做的爱情。所以,比起以前的穿越剧如《寻秦记》,国外电视剧如日本近年的热播电视剧《仁医》及其续集,总体来说,今年的穿越剧其实更像是历史偶像剧,而且,利用历史的元素,将偶像剧的非现实主义气质,发挥得更淋漓尽致。
穿越剧简化了现代人正常婚恋故事当中的各种现实矛盾,没有车贷没有房贷,没有压力重重的工作,更没有难以伺候的婆婆,女主角本身也无需传统意义上的个人奋斗,只因为来自未来世界这一条属性,就可以走预知未来或者女权主义的路线,从而摆脱掉“剩女”或者“被劈腿”的命运弃儿形象,而以一副胸腔中跃动着一颗七窍玲珑心的模样,大摇大摆的赢得多个优质皇族的青眼相加,从此告别冷清也告别恨嫁。同时,穿越本身带来新的爱情冲突和阻力为偶像剧增加了新的浪漫主义元素。在“身高不是距离,体重不是压力,年龄不是问题,性别没有关系”的多元包容恋爱观的当下,感情经受的更是时空永恒的考验。穿越这一既饱含着命中注定的缘分,也包含着命中注定不可能的宿命,双重悖论增添了爱情的缠绵悱恻。最后,穿越剧让角色特别是男主角们都成为了比传统都市偶像剧还要光芒四射的白马王子典型。对于偶像剧而言,男主角的一大惯例永远是帅气专情,最好再加上多才多金,而宫廷穿越剧的男主角的皇子和皇帝,则因其皇室光环,轻松的成为了白马王子甚至加强版的白马王子。
今年的穿越剧,基本上就是为了为少男少女提供一场一场游戏一场一场梦。历史的深度、严肃等令人可远观不可亵玩的气质基本被消解,历史真相的碎片化、简单化和扁平化是其主要特征。然而,当《女娲传说之灵珠》被传言大肆抄袭日本动漫《犬夜叉》,而《宫锁心玉》的太监的衣袍上也飞龙走凤,这场梦到底还能多让人沉醉,就不得而知了。
宫斗,是今年的宫廷剧中另一个不可忽略的重头戏。围观争斗,似乎是古往今来人类一直戒不掉的不良嗜好,从斗鸡、斗牛、斗蟋蟀再到古罗马角斗士,都是人类一路喜爱窥视争斗的历时性证据。宫斗比起其他,其硝烟四起并不完全是为了权力和利益,宫斗往往还掺和着女性观众最没有免疫力的爱情主题。今年的宫斗剧虽然因为命名等因素看起来颇为雷同,但实际上还是各自有所新意,《唐宫美人天下》加入了悬疑和玄幻的元素;而《甄嬛传》则选择了明宪宗和万贵妃这一对历史上便很有传奇色彩的帝妃故事为背景;没有对唐宫或清廷题材进行跟风,《武则天秘史》则加入了更多的现代演绎,武媚娘的成长史与其说是一个人一步一步欲望的膨胀,还不如说是“哈利波特”式的“被选中”的预言性角色的逐步应验。
宫斗剧都取得了不错的收视,但是其口碑却大都毁大过誉。首先是,抄袭的质疑围绕着多部宫斗剧挥之不去,《唐宫美人天下》中贺兰心儿营救姐姐的剧情和美剧《越狱》中迈克尔·斯科菲尔德拯救哥哥惊人相似,而《后宫》则被指摘对港剧《宫心计》的多处设定原样照搬。其次,是对历史的过度随意。例如《武则天秘史》中,关于武则天的名字“武瞾”和“媚娘”的来源均不符合史实,同时,以不符合当时的贞节婚恋观念,非要武媚娘入李世民后宫12年而保持完璧之身,以显示她和李治的纯爱的剧情也让观众并不买账;如此种种对历史的不合理想象,引起了观众质疑。而《宫锁心玉》中,洛晴川在皇宫里随处自由走动,以及对八阿哥胤禵随手耳光而没有得到任何惩处的情节等,也被观众认为与历史气氛脱节太远。
当然,宫廷戏也并非走的都是同样的“情感游戏”道路。郑晓龙的《甄嬛传》根据后宫小说改编,但是却基本走在启蒙主义道路上,将一群女性放到表面看来其纸醉金迷,实际上却水深火热的宫廷之中,刻画了人性的裂变,爱情的毁灭和生命的被摧残。因为与湖南卫视平台上的后宫戏在文化气质和人文主题上完全不同,该剧在各地播出时收视和口碑上也得到更广泛的观众认可。剧中没有简单粗暴的营造出一个清泉一样的依靠天真和善良赢得最后胜利的角色,也没有异想天开的塑造出一个情比金坚忠贞不二的帝王,而是通过甄嬛这个角色的成长,较为真实的反映了后宫的争斗,后宫里,没有永恒的爱情,也没有永恒的友情,只有以爱之名进行的种种利益权谋。另一方面,在服装礼仪等细节上,这部作品也颇为认真。当然,更重要的是,电视剧体现了一种人性与权势之间的价值冲突,在一定程度上,批判性地呈现了权利争斗对人性的创伤和泯灭。
除了轰轰烈烈的宫廷场景,不得不提的一部古代题材则是经典重拍的新《水浒传》。从前一年的新《三国》和新《红楼梦》在市场和艺术之间徘徊的两难,就可见经典重拍的压力。新《水浒传》总体比较稳扎稳打,在收视率成绩斐然的同时,得到的评价也较为温和。除此之外,古代题材的续集创作,也是今年一个不大不小的看点。《少林寺传奇之大漠英豪》《活佛济公2》都因其前一部作品的成绩取得了较为稳定的收视,但就其内容而言,却基本沿用类型片道路,有的则因为其凭借前传的基础有某种放任自流的粗制滥造。还值得一提的,应该算是开年播出的《怪侠一枝梅》,融合了偶像、古装、武侠、探案多重元素于一体,取得了不错的收视和口碑。
总体而言,历史剧,这个素来容易被承载着复杂的创作诉求的题材,在2011年年的面貌反而变得相对简单。2011的历史剧,没有借古喻今的用心,也没有以史为镜的使命,有的只是提供一个近乎异世界的平行空间,让权力争斗、爱情纠葛等现代性的故事在其中上演,并且给了平凡的主角,以及平凡的观众“穿越”这一样新的游戏或者做梦工具,这一年的历史,大多变成了一场游戏一场梦的文化消费。
五、都市情感:平等相爱从家庭开始
家庭,一直是现代题材电视剧的核心故事。根据央视索福瑞的数据统计,近年来,我国电视剧的主播题材,即播出比重超过10%的电视剧题材,都集中在社会伦理和都市生活。即便是在2011年献礼剧云集,宫廷剧崛起的潮流下,2011年上半年,都市生活和社会伦理的播出比重,仍然占到了13%和12.3%。
在中国家国一体的文化经验中,家的稳定常常成为社会和国家稳定的符号,而家也成为人们治疗社会创伤的精神家园,而作为家庭稳定因素的核心,就是其中代表核心价值的长者,无条件的自我牺牲、忍辱负重。这成为中国家庭伦理剧、家庭苦情戏的一种传统主题。平等,在这些传统家庭故事中,被奉献的伦理诉求所遮蔽了。
在2011年,《幸福来敲门》、《雪花那个飘》、《师傅》在带领着人们重温近30年来人们的某些共同的时代记忆的同时,用家庭为每个饱经沧桑的个体提供着物质与情感的抚慰。在《养父》里,通过对一个毫无血缘羁绊只有情感联系的家庭的悲欢离合的呈现,传达的是对亲情的颂扬以及对楼志军那样的传统奉献性的父亲形象的肯定。在这些作品中,或者是坚韧的“父亲”或自我牺牲的“母亲”,或者是坚强的“长兄”或忍辱负重的“长嫂”等等长者形象,成为家庭的中流砥柱,庇护着全家人历经磨难。
而2011年,最值得关注的都市情感剧,既不是家庭苦情戏也不是婚变剧,而是表现都市家庭中男与女、老与少之间“人与人”的差异、冲突、沟通的情感剧。《双城生活》、《裸婚时代》、《夏妍的秋天》等电视剧,将年轻人的婚恋问题和时下的社会矛盾纠结起来,继续着前一年《媳妇的美好时代》等电视剧的传统,不再以家庭为本,把家庭当做抵御社会压力、人生压力的情感支撑和道德依靠的关照视角,而是以个体为本,表现个体如何在家庭中相互尊重、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些作品,在人人平等、人人相互尊重的前提下,表达了现代都市家庭之中人与人的关系的信的价值观。
随着当代社会风气的日益物质化和世俗化,以及受到美剧、韩剧等外国电视剧类型的风格影响,都市题材电视剧中,有着人和人、人和社会关系之间的新的矛盾,以及对此的新的呈现方式。《夏妍的秋天》关注着房屋拆迁为主题而引发的都市情感问题,《男人帮》则是一反往日女性的爱情视角,而反映了当代男性的情感需要,《裸婚时代》展现了当代都市婚龄男女的被现实和物质所困的婚恋问题,《双城生活》则是以北京姑娘和上海小伙之间的恋爱与婚姻表现了南北的家庭文化差异。
应该说,这是家庭题材表现主题和价值观念的重大改变。以家为本位表现社会与以个体为本表现家庭,成为2011年都市生活电视剧的两类文化取向,而后者似乎受到了更多的中青年观众的认可,无论是引起的社会关注度或者其带来的网络点击量,都表明新的城市观众对如何处理个体与个体在家庭中的关系的情感需要。
当然,在都市题材剧中,仍然有一些高度重视戏剧性冲突和情节,挖掘现代城市在市场化背景下各种偶然和必然的悲欢离合,消费情节消费故事的作品。如《无懈可击之高手如林》、《夏家三千金》、《千山暮雪》等,都是在商战的背景下用复杂的情节展示都市人性的复杂和情感的纠葛。
传统与现代的交织,渲染出了今年都市题材的丰富和多样。传统给人以心理上的时间坐标,现代给人以心理上的空间坐标,因此让人观看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共鸣,从而在现代生活中能够寻找到自己的定位,和自己生活的方式。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观众,都可以在不同的题材的心灵鸡汤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一款来暖暖饮下。
当然,在各种高度戏剧化的都市情节剧中,虽然都在努力的为当代的人们提供一些生活哲学和心灵鸡汤,但却不时的因为对戏剧性元素的过度追求,带来创作上的种种急功近利。首先是俗套的桥段,在一些剧里,世界永远很小,开车上路,基本上就会和命中注定的那个人来个追尾或者擦挂。《无懈可击之高手如林》里,叶柔和危笑是因为撞车认识;《李春天的春天》里,李春天和梁冰是汽车追尾认识;《金枝玉叶》里,玉欢也是因为撞了金天桥的车从此开始了各种爱恨纠葛;就算撞不到缘分的当事人,也起码要关联上缘分的相关人,《夏家三千金》里,夏天美因为一场车祸结识了她的真命天子严格的奶奶。其次,是对小概率的情节不加节制的运用。总是有那么多的身世之谜,那么多的私生子女,那么多的豪门秘辛,那么多的疑难杂症,这些都会让普遍的观众无法寻觅到自身生活的投影从而无法入戏;第三,想当然的构建符号化的人群。《男人帮》,一方面借鉴了美剧的拍摄手法,画面和台词深显用心和精致,但是由于以顾小白为首的男主角们似乎总是无所事事,晃荡于各种颇具档次和品位的场所而将自己关于爱情的纠结心理略有神经质的娓娓道出,除了文艺青年标签之外便无其他鲜明属性,反而引起了观众的虚假感;《钱多多嫁人记》里,钱多多的农村亲戚的世俗嘴脸,以及剩女的生活里突然天赐一个年轻英俊多金有为当年还暗恋过自己的师弟来成为顶头上司,这样的一个比一个扁平的人物符号,让剩女这个现实题材显得苍白无力。
用力过猛的片子比比皆是,亲情题材的《养父》,塑造了一个近年来电视剧都不多见的充满奉献精神的父亲楼志军,温柔坚强,有着平凡的窝囊和不平凡的善良。但是为了充分给好人表现自我优良品德的机会,于是这个故事加入了过多的苦情元素,心脏病、精神失常、小脑萎缩、治病的钱被人偷走……以致闻者惊心,观者落泪。在让人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和坚韧的同时,也有种不真实的强迫悲伤感。而婆媳主题的电视剧里,婆婆总是难缠到不近人情,《夏家三千金》里杨真真的婆婆周淑媚,被塑造成为毫无道理的势利眼,一心想要自己的儿子做有钱人的乘龙快婿因此对儿子青梅竹马的女朋友一直毫不遮拦的恶言相向。婆媳关系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它扣合着千百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人性心理,是一个真实而复杂的社会现实,而不是某个人极端的心态或者畸形的三观就可以代表和解释的。不管是漫步云端还是用力过猛,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与现实的脱节。于是本意是希望提供给芸芸众生一些生存的哲学和养料,却变成了只有某种发泄意义的功用。好人的命途多舛,婆婆的难搞难缠,只能提供给人某种虚妄的内心宣泄,而并不能以此指导生活。
六、电视剧“湖南制造”:“雷”成为时代症候
在2011年的热播电视剧中,湖南卫视自制剧是绕不过去关键词。从开年的《一不小心爱上你》和《宫锁心玉》便先声夺人、收视突出,后者作为中国第一部清朝宫廷穿越剧,还引发了持续热议并且掀开了电视剧“宫廷热”的序幕;献礼剧方面,则将青春风格和红色主题融合在一起,生产了《我的青春在延安》和《风华正茂》;都市剧方面,一部翻拍自韩剧《妻子的诱惑》的《回家的诱惑》,成为同期电视剧收视率冠军;尔后的翻拍剧《新还珠格格》,宫斗剧《武则天秘史》,虽然饱受各种质疑,但都轻松成为收视赢家。
与收视率及其带来的广告收入蒸蒸日上的情景相反,湖南卫视自制剧的品格却在近年一而再再而三的被质疑和指责。《宫锁心玉》和《武则天秘史》对历史质感的粗糙处理,《新还珠格格》的“山寨”和粗俗,都使得网友大呼被“雷”倒一片。一些电视剧行业人士则认为“虽然湖南卫视自制剧在90后观众群体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它的模式依旧是一种以稀释品牌为代价的自杀路线”[2]。然而,当前一年,湖南的《一起又看流星雨》遭遇炮轰时,《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湖南卫视有关负责人时,对方则坦言“雷人也算是一个卖点”。从播出效果来看,湖南卫视的自制剧总是成功的。而且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被称为“雷剧”的电视剧在各大视频网站往往高居点击排行榜之首,甚至成为各视频网站争相高价购买的畅销内容。显然,雷剧现象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复杂,更应该引起广泛关注。
首先,这种“雷剧”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年轻人的收视需要的空白。现在中国多数电视频道的主流观众以中老年居多。年轻人不看电视,不等于他们不看电视剧,否则,网络上的美剧英剧日剧韩剧乃至泰剧的热播,就无从解释。我国的电视剧传统类型里,青春类电视剧并没有形成自己的规模和类型,也没有合适的播出渠道。在2011年的多数电视频道上,稍微接近婚恋阶段年轻人心理的,也只有《裸婚时代》、《钱多多嫁人记》、《双城生活》这种婚嫁题材的电视剧,然而年轻人,在走入现实的婚姻之前,他们更向往单纯的恋爱,更浪漫主义而非现实主义的恋爱梦境。在中国目前的电视环境中,只有湖南卫视自制剧,持续的在为年轻人的这种需求和心理提供养分。无论好坏,可谓别无选择。今年电影的《失恋33天》的票房奇迹,也说明,青年人对爱情、感情的文化诉求,一旦被引燃,便会爆发出不可思议的市场能量。在一定程度上说,湖南制造的电视剧满足了这种需求。
其次,互文性分享的聚集。湖南卫视和美国好莱坞的“高概念电影”有异曲同工之处。所谓互文性文本,即是影视文本跟先前流行的文艺作品有所互动和衍生,比如小说改编、翻拍和续集等等。互文性文本的运用,是一种商业化的选择,以文化主题上的保守,来规避风险从而降低观众的接收门槛和保证观众的接受度。另一方面,互文性文本也对于创造话题性有所助益。《宫锁心玉》《武则天秘史》的故事背景都选择的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时代,《回家的诱惑》对于韩国热播剧的翻拍,《新还珠格格》对于湖南卫视自身热播剧《还珠格格》的翻拍,大都可以归纳为对互文性文本的运用。互文联接的不仅是文本,也是不同时间空间中的情感的互动、记忆的互动、观众交流的互动。互文性是聚集青年观众关注和热情的重要手段。
第三,湖南卫视自身的品牌和平台。“电视湘军”一直以青春和新锐占据着省级卫视中最有收视号召力的一席,从“快乐大本营”到“快乐女声”,从独播剧到自制剧到现在在尝试的周播剧,湖南卫视自身,已经成为一个成功的品牌,而这一品牌的直接效果,就是会给以它为平台播出的电视剧附赠先发制人的注意力。而电视剧的内容又反过来加强了湖南卫视的品牌性,于是便出现了某种相辅相成的循环。
当然,更重要的是其“雷人”的风格。雷,往往意味反常规、意味对规矩和惯性的颠覆和解构,意味着某种青年人自由的释放。所以,青年观众一边大呼这些剧“雷人”,一方面分享这种雷人带来的解放的快感。越雷人的台词被传播得越多,越雷人的形象被关注得越多。从芙蓉姐姐到曾轶可,从流星雨到步步惊心,其实,都体现了青年亚文化那种反惯例、反常规叙事美学的共同特征。
当然,这些电视剧中不可否认地存在着过度商业化的取向,不加节制的植入式广告,为了关注度和话题性不惜以出位的“雷”和“囧”等网络文化取悦观众,特别是对历史的严肃性的解构还缺乏必要的分寸,有时也有意无意地过度放大了金钱、美女、帅哥、财富、地位等等在情感生活中的作用等等,但是,对这类电视剧和电视文化简单地“禁止”和“限制”往往可能适得其反。雷人文化仍然会通过不同的渠道、不同的方式得到呈现和放大。实际上电视文化需要重视的是在这种雷人的释放机制中加入适当的疏导机制,在情绪宣泄的同时完成精神净化。年轻人有自己的文化形态和需求,雷文化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只要文化不走上为雷而雷、一雷到底,其实,我们还是应该承认青年文化具备自己特殊的差异性。我们需要防止的,不是雷剧而是雷剧成风、不雷不成剧的电视文化趋势。但事实上,这种趋势,目前还没有真正出现,由于电视观众总体上的中老年化,雷剧没有也不可能真正成为电视剧主流。
七、未来猜想:镣铐下的舞蹈
中国电视剧市场化改革从1990年代初开始,已经20多年了。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升,随着中国电视剧市场竞争的加剧,电视剧一方面为中国大众提供日常的故事享受,一方面成为文化商业价值的载体。文化与市场、需求与供给、精英与大众、正统与民间之间的博弈一直在继续。2011年,《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等文件一经发布,对中国电视和电视剧的走向都会带来重大影响。
在产业缺乏集中度、市场缺乏统一性、行业缺乏协调性的现实之下,电视剧的生产和播出往往出现跟风、模仿、复制等种种现象,导致政府部门不断用行政手段频繁干预市场的供求关系。近年来,涉案、清宫、历史、婚恋、苦情、谍战题材等等都遭遇过种种政策性的干预,而2011年电视剧的发展,则带来对后宫、穿越等题材的限制。尽管这种干预的目的,是试图制止电视剧市场的过度雷同和过度商业,但是这种头痛砍头脚痛砍脚的管理模式,不仅可能对电视剧市场供求关系的自我调整机制带来影响,而且也可能造成电视剧的题材空间、类型空间越来越窄,电视剧急功近利的投机主义动机会更加突出。实际上,市场的供求关系,对题材和类型的重复有着自己的调节机制,这种调节节奏当然会比政府规制的反应要慢,但往往会更良性更自然。所以,2011年的电视剧,在限制的大框架下,要重新寻求市场格局的平衡,重新找到市场认可的兴奋点,会面临更大的困惑和挑战。在送别了电视剧沸反盈天的2011年后,很有可能会迎来一个更加喧嚣的2012年。而电视频道在严格的管制下面,可能会失掉一些观众的关注和满意,风生水起、虎视眈眈的视频网站则因此会获得更大的生机。电视剧网上看,将越来越成为未来都市人观看电视剧的主渠道。如果如同麦克卢汉所说媒介即信息的话,网络媒介的主流化,肯定将或迟或早地改变中国电视剧的内容、格局、风格、形态和文化。更多元,更草根,更接地气?也许,2012年由于网络媒介的影响,电视剧创新会带给我们新的惊喜。(原载《南方电视学刊》2012年第1期)
[1] 刘奥 张鑫 蔡小琰 宋文娟:《“爆炒”电视剧》,《中国广播影视》2011年10月下,第40页
[2] 凤凰网新闻:《吴毅谈电视剧 称湖南卫视自制剧走“自杀路线”》: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