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早上好,这里是EASY FM 91.5,轻松调频飞鱼秀”,北京时间早上八点,在北京、上海、广州等许多大城市,已经有很多都市中青年人习惯了在地铁、私车的上班途中听到广播中这熟悉的呼号以及两个是相互挪揄、相互挤兑的主持人长达三小时的广播音乐脱口秀。许多听众人对这档广播节目和两位主持人的热爱,甚至已经到不依不舍的程度。正是这种传播现象,吸引了几位年轻的纪录片作者的关注,他们前后用五年的时间,不仅去记录这个广播节目、记录两位主持人之间“欲说还休”的纠葛,而且还记录了“飞鱼秀”节目天南地北的听众与节目之间情投意合的精神联系,将小飞和喻舟两位主持人的都市成长经历与都市听众的都市生活经历交叉融合,试图从一个侧面解读当下都市人的情感状态。这部以广播节目“飞鱼秀”为题材的记录电影《飞鱼秀》近日的上映,众多粉丝的热情追捧,成为当下中国电影市场上一道特殊风景。

《飞鱼秀》:都市闯荡者的一次影院狂欢

《飞鱼秀》:都市闯荡者的一次影院狂欢

《飞鱼秀》:都市闯荡者的一次影院狂欢
 

如果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轻松调频十年来长盛不衰的“飞鱼秀”节目是广播界的一个神话,以至于许多同行都在艰难地学习这一节目成功的奥秘;那么跟拍多年完成的这部影院纪录片《飞鱼秀》也可以说是一个电影的奇迹。在几百人的首映现场,观众情不自禁的开怀大笑、心有灵犀的交相呼应、情到深处的泪眼婆娑,创造了一种难得一见的热烈的影院氛围。飞鱼秀十年与飞鱼秀听众的十年都被混合浓缩在一部电影中,许多现场观众一方面在观看着小飞、喻舟两位广播节目主持人的情感人生,另一方面更是在回味自己与“飞鱼秀”一同风雨兼程、闯荡都市的戏剧人生。银幕上与银幕下、现场的影像体验与广播的声音记忆共同构成了电影纪录片《飞鱼秀》独特的艺术魅力。

从清华大学几个学生的实践作业开始的这部记录电影,从技术上来说远非尽善尽美,比如剪辑节奏上的过于急促,影像风格上不够统一,声音组合还比较粗糙等等,都是显而易见的不足。但是历时五年的记录,对两位主持人话筒前、话筒后的生活、性格、情感的准确捕捉,充实饱满、生动鲜明,而对飞鱼秀节目听众的人生轨迹的记录也真情实感、刻骨铭心。这种细节的生动性和生活质感的丰富性,几乎弥补了技术上的不足,使整部作品内容大于形式,牢牢牵动着观众的兴趣点、注意力。从北京、上海首映后观众的反映中,看到的只有见面如新的兴奋、时光飞逝的唏嘘、亲如一家的温暖,几乎没有人介意影片在制作上、艺术处理上的瑕疵。粉丝将自己的广播节目收听体验与电影提供的视听场面结合在一起,激发起一种发自内心的共鸣,以至于相当宽容地忽略了影片在制作上的某些不够精致。

《飞鱼秀》应该说是一部粉丝电影,而且是中国第一部广播节目主持人的粉丝电影,更是第一部粉丝电影纪录片,其核心观众主要是在全国一线大城市的“飞鱼秀”节目听众。十多年来,许多飞鱼秀听众,从偶然关注到这一节目到后来成为该节目的铁杆粉丝,都共同经历了中国城市化、甚至汽车化的过程。我们看到,影片中许多飞鱼秀的听众,都叙述了他们如何用青春伴随“飞鱼秀”的成长,如何与“飞鱼秀”一起经历人生的沧桑演变。许多当年小飞的暗恋者如今已经为人母,许多在教室寝室中收听“飞鱼秀”的学生如今已经在社会上闯荡天涯。电影《飞鱼秀》似乎为十年所谓的“飞鱼人”提供了一次情感和记忆的共享狂欢。甚至许多过去不熟悉、不了解“飞鱼秀”广播的人,也因为观看电影《飞鱼秀》而成为“飞鱼秀”广播节目的新粉丝、新听众。首映现场,一位女观众兴奋地宣布,她今天把未婚夫带来观看电影,已经把他成功改造为新“飞鱼人”了,从此两人多了一个共同爱好。的确,电影《飞鱼秀》不仅是对“飞鱼秀”广播节目的记录,更是一代与“飞鱼秀”广播共同成长的都市人相濡以沫的情感party。

电影纪录片《飞鱼秀》能够获得如此出人意料的观看效果,归根结底还是小飞、喻舟以及众多飞鱼秀粉丝在影片中真正的本色出演,他们坦诚、自然、活泼地面对记录的镜头呈现自己,使得纪录片能够用细节饱满、信息生动的记录,充分而准确地传达“飞鱼秀”的情感本质:挤兑但无恶意,讥讽却不乏善意。所有的“飞鱼秀”听众,几乎都喜欢小飞的机智、幽默和时不时有分寸的尖刻,也喜欢喻舟的直率、简单和时不时不令人讨厌的任性。一个挖坑、一个跳坑,挖者不恶、跳者不恼,一唱一和,构成了一种生活状态和生活态度。这两个人的节目状态,似乎成为许多人现实生活的情景扮演,磕磕碰碰、推来攘去,表面看来相互冲突,但实际上却若即若离、相依相存。所以,一方面小飞、喻舟之间的情感关系,成为许多观众好奇的焦点,甚至许多人都有“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好奇和渴望;但另一方面,两人这种若即若离、不远不近的关系又成为听众们心满意足的理想交流交往方式,甚至提供了一种都市生活中人与人关系的所谓“样板”。于是,小飞、喻舟几乎成为天造地设的“一对”,他们完成的不仅仅是一个广播节目,而是一种充满机趣的人际关系、一种活泼而有锐气的生活态度。电影纪录片正是把这样一种关系和态度记录下来、串联起来、集中起来,才赢得了“飞鱼秀”听众的认可,人们不仅可以从广播中“听到”,而且可以从大银幕上“看到”这种关系和态度,从而带来都市人对身边紧张而逼仄的生活空间的一种超脱和释放。我想,正是在这一点上,纪录片《飞鱼秀》与广播节目的“飞鱼秀”达成了气质和风格上的一致性,从而受到“飞鱼”听众和粉丝的追捧。

电影的市场蛋糕越来越大,为各种各样的电影提供了更多可能性。《飞鱼秀》作为第一部以广播节目听众为对象的粉丝纪录片,似乎也为电影的多样化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没有什么一定之规的电影,只要能够引起观众精神共鸣、能够与观众达成情感沟通、能够创造观众的影院集体体验,就可能成为电影而且是有意义的电影。《爸爸去哪儿了》是这样,《飞鱼秀》也同样如此,它们用观众的认可,共同扩展了电影的市场空间,也丰富了我们对于什么是电影的新的认知。(发表于《北京青年报》。《飞鱼秀》纪录电影是清影工作室的一次尝试和突破,纪录片登上大银幕,并且点到观众认可。豆瓣评分8分以上。)

话题:



0

推荐

尹鸿

尹鸿

65篇文章 4年前更新

传媒学者,影视传播研究者,教书匠。

文章